红芍花开

红芍花开

大家好,我叫刘爱英,是朝阳区太阳宫地区芍药居二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我宣讲的题目是:《红芍花开》。

2002年底,下岗三年的我通过公开招聘,来到芍二社区筹备处。带着对新工作的憧憬,面对的却是一个撂荒10年的上访高发区。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农居混杂,小区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更别提公共服务,14.3公顷的面积,绿化只有三棵树,草坪里种着菜,阳台上养着鸡,楼道堆满农具和垃圾,墙上到处是黑乎 乎的鞋印。走在路上,得时刻提防着窗户里扔出来的“高空炸弹”,邻里纠纷、治安案件隔三岔五就有一起。

这样的社区工作,还干不干?

我正犹豫着,非典来了,区内7户被隔离。除了24小时值守,还要一天几次给疑似患者送生活物品。莫名的恐慌恐惧,使绝大多数居民选择闭门不出。很少出门的老党员孟翠贤大妈却来到我们身边,“爱英啊,你们回家吧,我替你们站岗、送东西。你们还年轻,我这么大岁数了,就是死了也不可惜。”一瞬间,我们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

社区历史遗留问题纷杂,历史资料却几乎一片空白。43名在册党员基本情况,旧的联系方式全都不通;近4800户家庭,基本情况完全不明;至于辖区单位,更是不相往来、一无所知。当然,也有主动登门的,那是拍桌子的,踢板凳的,叫嚣要砸玻璃的,态度好点的说,我要到上面告你!

这样的社区工作,怎么干?

我们几个人一商量,你上访不如我“上访”,当然,我们是上门走访。敲开一扇扇门,猜疑,不屑,冷言冷语,有的甚至把门摔到你脸上。“您对社区有什么意见?”“愿意当楼门组长吗?”“有什么兴趣特长?”,重复着同样的问题,重复着上楼下楼的路,等到关上第4834户居民的房门,时间整整过去了190天。

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小”了一圈。但满足和快乐却在每个人心中膨胀。43名党员找齐了,在职的党员都愿意参加志愿活动,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们更是表示要全心全意为社区服务。这些可爱的老人,很快自愿成立了“智囊团”,赵老师给我们讲班子团结,王老师讲楼宇文化建设,高老师讲党员联系制度,沈老师指导理论中心组学习……没有任何党务工作经验的我们短短几天就被打造成了“升级版”。社区组建起志愿者队伍,崔焕英、王玉梅老人率先站出来戴上了红袖标;社区治安巡逻,老党员夫妻刘世莲、张希坚持要第一批站上志愿岗。很快,在他们的带动下,老教授、老专家们也纷纷加入了智囊团,越来越多的热心群众加入了党群志愿者队伍。

12000多位居民的情况彻底摸清了,谁是空巢老人,谁家是双职工,谁家有残疾人、病人,谁家没办法管孩子,谁有啥要求,谁有啥本领,谁在哪工作……我们分类整理了厚厚18大本居民情况台帐,也集中了意见最强烈的18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楼区没有无障碍设施,一些残疾人和腿脚不便的老人常年下不了楼。开发商早走了,物业公司不管,居委会又没钱。社区党组织出面,四处奔走,找乡党委争取支持、找驻区单位拉赞助,终于,12幢楼都修上了坡道。竣工那天,重残居民李老师紧紧攥着我的手,眼里亮晶晶地闪着太阳的光,“爱英啊, 我有十年都没下楼了。”

那目光激励着我,也烧灼着我。我们又一股作气解决了京承高速扰民等17件上访难题。有些居民的房产证办不下来,本来是他们搬迁前那个小区的遗留问题,连他们自己都说:“冤有头,债有主,这事和你们没关系。”可是我们坚持去反映、去协调。房产证办下来了,隔音墙树起来了,吵闹的台球厅变成了方便的菜 市场,嘈杂的歌舞厅变成了商品齐全的超市,慢慢的,楼道里的垃圾和农具不见了,贴在电梯里的墙报没人撕了,原来养鸡的加入了钓鱼队,原来种菜的参加了花卉种植培训班,慢慢的,点点滴滴的爱与信任,融入血液,化作基因,把我们变成了彼此依靠的亲人。

2009年,一个名叫“红芍社”的家在共同的期待中诞生了。在这里,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在这里,有党员志 愿服务站,自觉排班为居民服务;在这里,有天天课堂,每天都有免费课程;在这里,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全天候的免费服务;在这里,十几支文体队伍每天演绎着生活的幸福与欢乐。

一听说要设计布置我们共同的家“红芍社”,大家伙争先恐后送来自创的图标、收藏的摆件、亲笔的字画,还有绣了整整一年的十字绣,当我们一起用手编的大红中国结,把红芍社的一个个房间紧紧串连在一起,我的眼前模糊成一片熟悉的红色,我知道,那颗埋藏多年的种子,正在这里,开出最美的花朵。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黄一帆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