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更为根本和重要的问题是,这种私有雇佣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生原因是什么?应怎样避免和克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之处,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清,导致了过去中国错误地以国有计划经济作为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并最终导致社会主义事业 的严重挫折,也导致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私有雇佣经济在中国广泛、快速的恢复和发展。认清这个问题,也是接下来的中国能否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摆脱各种矛盾和危机,继续走向繁荣和发展的关键。
依据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依据马克思本人缺乏经验的不充分认识,生产与竞争的无政府状态,即市场经济状态是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即私有雇佣生产方式的产生根源。因此,建立一种没有商品与货币,没有市场交易的全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的计划经济,就成为实现社会主义,杜绝私有雇佣生产方式的唯一选择。这便是国有计划经济实践的理论依据。
实际上,生产与竞争的无政府状态虽然是导致私有雇佣生产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必要原因。只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之下,生产与竞争的无政府状态才会导致私有雇佣生产的产生。这一定的前提条件就是人民的贫穷与失业,即存在一定数量的一无所有的,愿意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别人的劳动者。这些足够数量的愿意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劳动者,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产业后备军”。没有产业后备军,就没有资本主义私有雇佣生产方式的产生。
因此,实际上,建立一种可以有效杜绝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没有必要非得消灭市场交换与竞争,无需消灭商品和货币。只要通过某种方式,消灭了社会上存在的“产业后备军”,即消灭了人民的贫穷与失业现象,也就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消灭人民的贫穷与失业只需为有需要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生产资料,使其不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可以自由建立和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会生产就可以了。显然,这其实并不需要消灭商品与货币,更不会、不应是一种“全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的方式;而应是一种由企业劳动者集体占有和管理自己企业生产的生产方式。因为一旦人们可以自由建立和拥有自己的社会生产时,人们将在企业的范围内进行生产合作,而且同样需要市场和竞争,需要商品和货币,而不会形成一种全社会统一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的计划经济形式。
马克思之所以主张一种“全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的方式,完全是出于避免私有经济重生的目的需要。他担心这种集体合作的企业、工厂会经营失败,会重新出现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而导致私有经济重生的现象;同时也认为各集体企业之间也会存在竞争与不平等;并且以为那种“全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的做法是可行的,所以才主张这种“全社会共同占有和管理社会生产”的做法。
事实上,马克思等人没有注意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完全可以通过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提供有偿使用公有生产资料的方式,使新的一无所有的劳动者重新建立这种集体合作的企业的方式有效避免这一点。由于具体劳动者是有偿使用公有生产资料的,所以公有生产资料不会枯竭,在不断的生产中只会越来越多;同时具体劳动者使用公有生产资料是以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劳动,因此没有导致私有制的重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要求的。
而一旦整个社会拥有无数个这样所有权独立的集体合作制企业,那社会经济就必然是一种市场经济,也会出现一种收益平均化的趋势,既可以避免各集体企业之间的不平等,也可以实现一种共同富裕的局面,是一种更为有效、合理的社会主义实现方式。这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无需必然是计划经济,也可以是一种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是杜绝资本主义的私有雇佣劳动,即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同样可以有效杜绝资本主义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指对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而不是普通个人对消费资料的私人占有。而存在个人对自身消费资料的占有,就一定要有市场交换的需要,社会经济就必然需要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而在公有生产资料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提供原始生产资料服务的前提下,社会就没有产业后备军,私有财产就无法转化为私有生产资料,从而就可以避免私有制的重生。因此,市场经济并不必然一定是私有市场经济,那种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没有雇佣的、以集体合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也可以是一种市场经济,也需要进行产品交换和市场竞争,需要商品或货币。所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当商品属于私人所有时,是资本主义私有市场经济;而当商品属于商品生产者集体所有时,就一定是社会主义公有市场经济。
显然,在当今中国,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消灭贫穷与失业现象的方法与出路,只有这种社会主义的以集体合作为基础的没有雇佣的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社会和人民唯一科学、有效、可行的出路和选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