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希: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渊源(2)

摘要:北京中轴线始于元大都,继承了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长的中轴线,它是北京城所有建筑物的依据,而两边建筑物的对称使得中轴线更加突出。中轴线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不断变化的,而政权是唯一的主题,只不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是以太和殿为象征,而是以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作为象征。

第三个特色是井然有序,犹如棋盘的胡同街巷。北京城的道路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很少歪七扭八的。南北向的称大街,东西向的叫胡同,四合院都建在胡同的两侧,所以北京城就好象一个棋盘似的,没有人到北京来会走错路的。但是你到上海、天津、青岛就不行,为什么?因为走着走着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所以那里的人总是告诉你向左向右,而不是东西。咱们北京都说往东、往西,这是很有特色的。但是有一本叫《北京胡同》的书里讲北京的斜街都是河道。错了,太过头了。有的是河道,比如说鼓楼斜街,那是因为什刹海。还有一个赵登禹路,也是东北、西南向斜街,那原来是一条河。但是从虎房桥通到大栅栏的那条大斜街叫铁树斜街,那可不是河道。因为北京城整个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河道不可能从东北往西南流的,那一条路是因为京中都还存在的时候,元大都建起来了,元大都的人要到南门去玩,跟京都、京城有交往,走出一条道来,这条道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铁树斜街,这是例外。至于北京总体来讲,是井然有序的,犹如棋盘似的胡同街巷。

第四个特色是金碧辉煌、山水相映的宫殿和御园。世界上很少有这样的城市,宫殿和御园相互映照,而且有这么大的湖泊在城市里,几乎就没有。下面说一说国外的规划大师们,还有咱们国内的规划大师们是怎么来称赞北京城的。在整个世界的城市发展史上,中国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古代所形成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早已引起了现代城市规划师们的高度重视,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总结,也是它的结晶。很多人都跑到景山上去看故宫的规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说它规划得不好。他们是怎么赞美北京的呢?几年前清华大学在做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评价,它说“从中国城市发展来看,北京是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它是历史精华的叠加与因势利导的创造,是最完整的体系,是最后的地面遗存;从建筑学的意义看,北京是世界上仅有的在城市规划学、城市设计学、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融成一个体系,凝聚在一个城市中,融合为一体的杰作。世界上只有局部的例子,但从没有像北京城这样全面而完整的,现代中国七大古都都已经消失了,在地面遗存中唯一北京是最集中也是最完整的一个范例”。大家都熟悉的、已故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他说,“北京是在全盘的处理上完整的表现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规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这整个的体系环境增强了我们对伟大的祖先的敬仰,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骄傲,对于祖国的热爱”。他又说,“北京对于我们证明了我们的民族在适应自然、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的实践中有着多么光辉的成就,这样的一个城市是一个举世无匹的杰作”。为什么叫“全盘的处理上”,就是我讲的北京有一条中轴线,通过中轴线把全城的各个街道、各个建筑串在一起。所以看北京城绝不能一个一个的去看,要从整体上去看。我这里再念一段《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英国人李约瑟在总结了现代建筑师们对北京的评论之后说的话,他说“中国的观念是十分的深远和复杂的,因为在一个构图中有数以万计的建筑物,而宫殿本身只不过是整个城市连通它的城墙、街道等更大的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已,这种建筑,这种伟大的整体布局早已达到了它的最高水平,它将深层的对大自然的谦恭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所以北京城是一个整体的,是不能分割的,还有一些,比如“整个北京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这样的赞美的话很多,我就不一一的给大家念了。凡是参观过故宫的,或者是到过景山上看过故宫金碧辉煌的宫殿的,没有人敢说北京规划得不好的,都赞叹中国真是伟大。 

责任编辑:杨婧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