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国货币政策的10大特点(2)

周小川:中国货币政策的10大特点(2)

三、高度重视金融机构的健康化,强调在线恢复和紧急救助。

我们说在研究和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必然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说的复杂有很多学术语言,说的简单,就是用经济杠杆调控的时候,至少银行要充分响应你的调控,实体经济,就是企业和家庭会响应你的调控信号。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是银行体系过去财务不健康,有很多转轨过程中的问题和历史包袱,有一些指标根本不达标。这么调控的话,他可能不会去响应你。我们曾经也说过,要是不良资产多的话,他再多一点也不在乎。也就是俗话说虱子多了不怕咬。对价格的要求,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反正达不到,所以不响应你。

为了使货币政策能够有更好的传导机制,同时也是为了金融稳定,也是为了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的健康发展,所以强调推动改革,要使金融机构健康化。不良资产,会计准则,各个方面使他健康化,使货币政策更有效。与此同时也能保持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的有效发展,又能够为实体经济服务。

为了实现这种健康化,我们说叫在线修复,修复他的资产负债表,为什么强调在线,是因为经济运行没法中断,机器要继续运转,同时更换问题部件,不能让他停下来。金融危机以后,有些金融机构发生大问题,干脆停下来修理。中国这么大经济,金融服务又不足,你让他停下来,经济发展会受影响,既要带病干活,同时一边干活还要自己修理。

有的出了比较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一部分是发生在亚洲金融风波期间,这类问题要考虑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对金融稳定,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实在是需要救助的,应该坚决出手救助,救助有副作用,比如会有道德风险,还可能有其他一些副作用,激励机制也可能产生偏差,但是必须作出权衡。总之,中国经济发展这十年,还是要强调在线修复和救助。其中有一个原因和西方发达国家不太一样,就是我们在转轨的过程中,特别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过程中,金融系统健康性出现大量的问题,不太说的清楚是谁的错,究竟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问题,还是转轨机制不健全,同时在一定程度存在行政干预所造成的错,还是这些金融机构自己搞坏了造成的错,有时候很难加以区分。所以要渡过这个阶段,从中央银行,中央政府必须考虑怎么加以应对。

四、货币政策的手段上,从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手段逐步转向更加市场化的手段。

如果想保证货币政策效果的达到,可以多用一些行政办法,也可以更多用一些经济的办法。现在大家比较常用的办法说是价格型工具还是数量型工具,但是价格和数量型如果用的好,都是属于市场化的调节手段。

我们过去传统计划经济应用的手段往往叫直接干预,直接设立机制规模,直接指令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企业给予贷款,这个不太详细讲了。可以说新世纪以来,由于企业自主权扩大,由于银行慢慢走向健康的轨道,自我约束有所提高,所以大量地使用市场化的手段。

但是有的时间,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会混合使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经验教训。我只说一个例子。2003年非典出现以后经济出现过热,对于货币经济手段不信任,要想控制经济过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使用地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短期内是有一种配合关系。后来大家慢慢体会到,中长期看土地供应的政策周期比较长,不太适合常规性、市场化的工具。货币政策十几年时间里也是一个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大家在此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