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国货币政策的10大特点(4)

周小川:中国货币政策的10大特点(4)

七、率先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了货币政策的工具箱。

从国际上来看,本次金融危机大家归纳起来就是说经济体系中顺周期东西太多,比如说评级机构,比如说会计准则操作等都带来顺周期性。宏观调控应该更多引入逆周期一些因素,以防止经济好的时候,就是越来越好,经济差的时候会跌的很快这种现象。大家过去一度比较推崇的办法,就是单一目标,单一工具,使得央行工具箱里没几样东西,甚至说就一样东西,去调控的时候,发现工具也不够使,这是普遍的感觉。

国际上有巴塞尔进程,也就是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和巴塞尔金融监管委员会,首先提出宏观审慎政策性框架。这个框架就包括一些新的工具,而且这些工具中有一部分专门行使逆周期调节功能,特别是针对资本逆周期功能。

G20授权给理事会,由金融稳定理事会向G20汇报,使20国首脑批准进行这些改革,而且大家可以先后一致的行动。由于有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比较艰难,所以他们主张适当地推后新标准的进程。

从中国来讲,我们在这次危机中复苏的比较早,复苏的比较成功。复苏比较早以后还有一个负面经验,经济还可能比较快的又进入过热。总之,情况不一样,从货币政策角度来讲,我们认为中国有条件也有必要率先引入宏观审慎调节框架,进度可以比别人快,我们需要逆周期的调节。

我们也可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在逆周期调节过程中使用一些和中国经济特点有关的指标和调控工具,总的精神是和宏观审慎调控是一样的。

与此同时,在大家普遍感觉工具箱里工具太少的时候,你就应该丰富你的工具箱,甚至有一些工具你事先准备好放在那里,不知道能不能用得上,还是放在里面,有必要的时候你就能够运用。中国货币政策运用,包括多种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对资本的要求、对监管的要求、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等很多工具都逐步派上用场。

八、配合金融改革进程来把握利率市场化和利差形成。

总得来讲大家看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实很多利率市场化的作法是2004年做的,也就是把大量的金融市场上,包括银行间市场和证券市场等等这些市场上所有的利率管制都解除掉了。同时在那个时候首次扩大了银行对利率决定的自主权。后来在应对地震的时候,又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的自主权。

但是这些都还不够,在最近两三年对于利率市场和呼声又有进一步地提高。同时我们想这个利率市场化也是跟其他改革的进程有相同的。比如说,我们强调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建立财务约束,这时候建立市场利率的时候,就比较符合实际。这些改革相互促进,在相互促进的情况下,我们利率市场化改革又有进一步地推动。大家注意到今年夏天的时候,正好借助中国经济增长有所下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稳增长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利率政策调控的同时,又进一步明显扩大了利率浮动区间。

此外,我们始终比较关注利差的形成。主要观点是认为,利差还是要从一个比较中长期历史阶段来看。也就是说经济有上升的周期,这时候大家好像利润都比较丰富,还会有下降的周期,下降的周期对于银行来讲,不仅说利润会大幅度下降,同时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由于不良资产可能大量增加,需要核销的不良资产,需要拨备会大幅度提高,从而周期波动会比较突出,要在考虑全过程来衡量利差的水平。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商业银行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你必须有一定的资本,你才能放一定的款。所谓巴塞尔资本充实率的比例关系,经过上一轮商业银行改制和财务重组的改革,商业银行大体上刚刚达到了资本充实的标准,但资本充实的标准后来又有所提高,所以要跟上资本充实的标准是不容易,所以也要考虑商业银行自身补充资本的能力以及他在市场上补充资本的能力,如何进行一个比较合理的搭配。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