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国货币政策的10大特点(5)

周小川:中国货币政策的10大特点(5)

九、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快速反应、力度充分、适时退出。

首先外部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9、10月份危机深化,有人用的词叫自由落体,金融市场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措施应该表现出果断,出台要及时,不能拖拖拉拉,如果拖拖拉拉的话,你起不到抑制的效果。同时信心是传染病式的下滑,你就不能够巩固信心。

在11月上旬,我当时还记得,我们在巴西圣保罗开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我们为G20第一次峰会做准备,我们手里准备一个稿子,要宣传中国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但是还没有公布,就在开会的最后一天就公布了,我们就可以说,中国是怎么考虑的。

首先反映要快,力度要充足。力度究竟怎么合适,不知道,因为危机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要计算什么是最合适的,不容易,总体力度大一点,比力度小一点好,当时有一个形容词,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我们按照数学的描述是符合当时的决策。

大力度的防范危机的这种调控,我们叫凡药三分毒,吃药肯定有一点副作用,为了防止副作用后面的展现,我们要强调适时退出。大家看到中国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率先复苏,而且复苏是相当强劲,但是在复苏后期也有通货膨胀抬头,CPI增长的这种反应。但总体来讲,中国适时将货币政策回调为中性或者回调为正常的货币政策,总得来讲行动还是比较快。

但是我现在回顾起来,如果能够再做快一点,也许更好一点。现在可以说,当时争论是非常激烈的,关键在于前瞻性判断并不容易,就会有很多争论。人民银行具体来讲,针对这个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微调是2009年第三季度。争论还不断,但是有一些调整已经做出来。2010年秋天,就是我们说的在准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中央已经正式决定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回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2011年就正式引入了宏观审慎手段,所以这个也是货币政策应对危机过程中一个特点。

十、不断测算产出缺口、潜在增长能力和供求结构匹配性。

除了测算通胀缺口以后,还有一个就是测算产出的缺口。因此我们对于生产能力这个测算始终赋予很大的注意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考虑。

中国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个我们是高储蓄,高投资,我们储蓄率在世界上是相当的高。投资也比较高,因此我们说产能这个积累相当的快,有时候这个产出缺口,按理说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都产生比较大的作用,对货币政策产生调控的要求,但是也很容易被未来的投融资所加以弥补。产出缺口分布不均匀,我们有些行业被称为受鼓励的行业,经常一哄而上,大家上的很猛。同时有另外一些行业,准入方面比较严格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进去,这样的话,有一些产能有明显的过剩,另一方面产能还不足,还不加以填补。我们对产能的概念,不仅包括像典型的衡量制造业的产能,也包括服务业的产能,包括基础设施。

我们部分价格存在着扭曲,存在着传统计划经济留下来的一些影响,还存在总供给总需求结构上的失配,因此需要在这种条件下来衡量产出缺口,再根据情况的变量一起来更好地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上提供了对十个特点的简要介绍,因为我们这个稿子已经提供给财新传媒,估计大家能够看到这个全文和比较严格文字上的描述。

总得来讲挑战还是很多,国际货币基金,你们认为哪几个方面是比好,1、不断改进货币政策的目标、工具、度量与传导机制,改进统计分析与预测的科学性。2、危机应对要果断有力,以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3、增强政策前瞻性,针对形势的特殊需要来决定政策的出台和退出,要更加需要机场机制。4、把短期危机应对和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

我们从全球各种不同的经验中学到的很多东西,新世纪以来过程中,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性和增长方面数字还是不错,我们就通货膨胀来讲,跟发达市场经济情况是不太一样的,跟小国比也不太好比,但是如果和金砖几个国家比,主要跟这几个大的新兴国家相比,我们各项指标,包括增长率,通货膨胀波动等等这方面的指标,还是表现相当不错的。

金融宏观调控要有大的思路,要前瞻性谋划和设计调控的策略和方法,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确立货币政策的调控方针,工具选择和创新,要坚持适应全球化和市场化要求的基本趋向,不断地完善调控的机制,使得这个调控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把短期宏观调控和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在保持经济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和改革,夯实可长期发展的坚实基础,以上就是我口头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所概括的中国新世纪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十个特点。再次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时间,向大家汇报这些内容。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