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空巢时代”遭遇“一床难求”

当“空巢时代”遭遇“一床难求”

核心提示:十年等一床

“以前听说过养老院难进,自己经历了才知道有多麻烦。”近段时间,广州市的王女士一直在为独居的母亲寻找一家合适的养老院。“年纪太大的不收,生活不能自理的不收,这哪里是我们挑养老院?都是养老院在挑我们啊!”

相同的烦恼,在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近年来,部分城市养老院“十年等不到一张床”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养老前景的担忧。虽然机构养老在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占比不大,但覆盖对象却是老年人中最困难、最无助的群体,对实现“老有所养”具有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走访了北、上、广等大型一线城市,发现养老院“入院难”的问题在这些城市更显集中。一些受访专家认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导致养老院“入院难”的根源,而独居、空巢、留守、随迁、失独、失能、失智、高龄、高知等大量新人群,对机构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使得养老床位的供需矛盾更加凸显。

“新人群”推高养老需求

当前,我国已步入“加速老龄化”阶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相关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预计“十二五”期间,60岁以上人口将增加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

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我国将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虽然在各地构建的养老格局中,机构养老只占3%~4%的比例,但承接的往往是丧失自理能力和生活困难的老年群体,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兜底的重要作用。

在传统模式下,住进养老院的老人以三无、五保、低保老人为主。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变迁及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五类新增老人群体迫切需要机构养老,这使得城市居民对机构养老的需求不断升温。

目前,全国有9000万“空巢老人”,他们中的很多人精神孤寂,生活缺乏照顾。据国家老龄委统计,目前我国空巢家庭及两代老人共同居住的“类空巢家庭”,约占老年家庭总数的一半,总人数达到9000万人。87岁的广州市民高老伯因儿女出国、老伴去世,住进了广州市红升侨颐养老院。患有骨质增生的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一个人住在家里每天上下楼很辛苦,没人做饭、没人聊天,感觉很孤独。在养老院一日三餐有人管,还有人陪我下棋、打牌,日子比以前开心多了。”

失能、高龄老人是第二个“新增群体”。据卫生部2011年统计,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约为33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据北京、广州等地市民反映,目前公办养老院基本不收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住进养老院的群体。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梓桢认为,现在最急缺的就是护理型养老院,当前很多养老院还无法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大量“随迁老人”、“失独老人”是第三类具有机构养老需求的新人群。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处刘璐说,以广东省为例,目前有3000多万流动人口,部分外来人员会把年事已高、无人照顾的父母带在身边,但是他们工作忙、收入低,难以真正照料老人,这些“随迁老人”既不能住进公办养老院,也住不起民办养老院,成为此类家庭的困扰。另外,“失独老人”谁来养老的问题也逐渐突出。据山东省人口计生委调查,2007年全省共有意外死亡独生子女的父母约为3.8万人。这些无子女照顾的老人,有着较为强烈的机构养老需求。

第四类是养老负担沉重的新生代家庭老人。随着独生子女家庭逐步进入养老期,激烈的社会竞争、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4-2-1”家庭里的中青年一代面临多重压力,照顾老人力不从心。住在重庆市桂湖养老院的熊其娟正是“4-2-1”家庭中的老人。76岁的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唯一的女儿除了带孩子还要忙工作,每天分身乏术,熊其娟便主动提出了住养老院,“居家养老对我来说不现实,住养老院自己有人照顾,也能给孩子减减负。”

第五类是越来越多的经济富足、思想开明的“高知老人”。他们向往安乐晚年,主动选择在养老院安度晚年。传统观念中,大部分中国老人都愿意居家养老。但本刊记者走访多家养老院后发现,在社会层次较高的家庭中有些思想开明、衣食无忧的老人,希望入住高档次的养老院安度晚年。上海市静安爱华养老院院长张爱华告诉记者,院里多数老人是退休教师,到这养老是图省心、图省事,他们爱生活、爱打扮,“还教我上网购物呢”。

“十年等一床”“一床7000人”

最近,北京市民郭女士想给90岁的老母亲找家养老院。可一个多月下来,跑了十多家不同性质的养老院,但凡是看得上眼的,无一例外都要等候“排号”。“至少两三个月,多则一年以上,都要排队才能进。就算我们能等,老人家可等不起啊!”郭女士发愁了。

本刊记者调研期间发现,面对大量新增的机构养老需求人群,养老院特别是公立养老院“入院难”在各大城市已经成为普遍性问题,一些公办养老院常年出现几百乃至数千人“等位”的情况,有些还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才能住得进去。养老院“入院难”正在成为新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社会上流传着“十年难等一张床”、“一个床位7000人等”的说法。记者走访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时,一名工作人员十分肯定地告诉记者:“现在排了好几千人,肯定要等。”随后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公办养老院,得到的答案都是“有需求、没床位”。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曾在2010年扩建,现在床位超过1000张,由于有财政资金作保障,收费并不算高,普通百姓都能承受得起。“不过确实很难进,一般都需要托关系、批条子才能进来。”

在上海市人口最多的杨浦区,该区社会福利院院长谭秋玉告诉记者,该院原有300多张床位,其中约1/3接收孤老、劳模、军烈属、优抚对象等老人,余下床位对外开放,高龄、失智、独居等老人可优先入住,一般有600多人排队。现在虽然投入1.6亿元扩建了600张床位,但还有500多人的“长龙”排在后面。

广州仅有一家市属的公办养老院——广州市老人院。该院党委书记薛上健说,院里现有1200张床位,基本上都已住满,排队几乎一直都有。如果不是在郊区,排队的只怕会更多。

在公办的重庆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唐培灵告诉记者,该院共有500张床位,现阶段基本住满,约有100人排队。民办的桂湖养老院因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受到更多市民欢迎。该院院长说,2004年投建的一号楼有118个床位,2010年投建的二号楼有180个床位,盖房期间就有人来登记排队。他们从未打过广告,但目前排队的老人有1460人。

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迅速,但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是导致养老院“入院难”的根本原因。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王辉介绍,自1999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后,国家高度重视机构养老建设。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在规划、建设、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十一五”期间各级民政部门共投入180多亿元福利彩票公益金,为近1万个养老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养老床位350多万张。此外,各地还积极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市场。目前,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数已占总床位数的35%,东部部分地区这一比例已超过了50%。

即便如此,总量不足仍然是我国机构养老领域的最突出矛盾。按照国际经验,西方国家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比例为50‰~70‰。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财力,根据《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我国未来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建设目标。但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为19.7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0‰~30‰的水平。在大城市中,养老床位数占老人人口总数达到30‰的仅有北京、上海。“按此计算,目前全国仍缺少300多万张养老床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已建成床位数的总和。”王辉说。

除总量不足外,我国养老机构还面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记者在调研中看到,养老机构良莠不齐、“冷热不均”的现象大量存在,如城市中心的机构门庭若市,边远地区的机构无人问津。公办机构价格便宜,床位吃紧,老人们住不进;民办机构价高质差,床位闲置,老人们住不起。

与公立养老院“十年等一床”、“一床7000人”的红火程度相比,民办的重庆市璧山青杠养老院则显得冷冷清清,由于每人每月3000多元的收费令普通收入家庭难以承受,该院至今只收住了几十名老人,床位大量闲置。

郑梓桢认为,养老机构总体“人多床少”、局部“床位闲置”是市场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养老机构的发展受到交通、医疗、服务、价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地点好、价格低、服务优质的养老机构入住率才高。在空巢养老日益普遍的今天,面对加速袭来的人口老龄化浪潮,解决“一床难求”的矛盾,不仅要求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升。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