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失业福利国家未必会“养懒人”(2)

高失业福利国家未必会“养懒人”(2)

摆脱美国式心态

为什么会如此?要理解这样的现实,就必须摆脱美国式心态。在这次大衰退中,美国右翼电视网福克斯新闻制作了一个节目,主题就是福利养懒人。福克斯的记者先采访领福利救济的人:"你为什么要来领福利?""因为找不到工作。"其中一位回答者,脖子上还打着固定石膏,显然行动不便。接着,电视上用地图展示,就在这个救济站周围,有着许多工作。记者还去采访周边的饭馆,有位老板称需要九个人帮忙,但找不到人。记者甚至不愿意问一下那些排队的人:是否有残疾?是否是单亲母亲有几个孩子照顾无法脱身?记者马上采访《华尔街日报》的经济学家,大谈福利养懒人。难怪G.sta Esping-Andersen 指出,在美国这样的"市场模式"中,虽然也有福利,但领福利本身就成了人生的污点。福克斯新闻把一长队领福利的老百姓都当成好吃懒做的典型,公开在电视上展览了出来。

这种做法,在北欧的"福利国家"是难以想象的。不错,福利确实可能会养懒人,北欧人也不例外。一个经典的例子出现在瑞典。虽然瑞典人的健康和运动才能是有名的,但有相当多的瑞典人,包括一些年轻人,因为健康原因而工作缺勤。1992年,卫生部长修改了规则,让那些病休的人在缺勤的第一天不能领工资。顿时,许多人的病马上好了,缺勤率急跌。于是有人称:这位卫生部长实在应该得诺贝尔医学奖。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改革,都是针对"养懒人"、"搭便车"这样的问题。但是,北欧人还了解人性的另一面:当你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时,表现往往要好得多。所以,当一个社会支持你放弃不喜欢的工作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时,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当你知道自己失业后会得到帮助,而不是扛着"懒人"的恶名时,你就不会誓死捍卫自己所拥有的已无竞争力的工作,而更愿意冒险去学习新的东西、寻找新的职业。更重要的是,全民福利增强了公民之间的信赖感,而信赖创造效率。所以,尽管"福利国家"有着能"养懒人"的福利,失业率却很低。丹麦1990年失业率为7.2%,到1993年经济危机最严重时一度接近10%,但1995年就降到6.8%,2008年为3.4%,此时美国的失业率已达到5.8%。到2010年大衰退中,丹麦的失业率也不过7.5%,美国则为9.6%。

从长时段看,在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危机以前,失业率低一直是"福利国家"的特点。瑞典的失业率在1989年曾达到1.3%。这么低的水平几乎等于全民就业。只是到了90年代经济危机,失业率才扶摇直上。但经过痛苦的改革,这些国家都已经使失业率降低到美国的水平以下。从2012年9月所能获得的最新统计看,"福利国家"的失业率都比美国低。难怪一些分析家说,在失业率低的情况下,福利的慷慨并不会造成财政问题。毕竟很少人需要失业福利,大部分人在那里工作、纳税。2005年,丹麦花在失业福利和再就业计划上的钱占GDP的4.2%,瑞典为2.5%,这是相当慷慨的开支。但是,只要GDP这张饼能做大,只要失业率能够降低,这样的开支就是值得的。

更重要的是,"福利国家"的职工,并不是简单地在就业与失业两者间循环。一旦失业,他们往往进入再就业计划和终身教育体系进行培训,这就使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成为立国之本。在25~64岁的丹麦人中,有30%以上在过去的四周内接受过职业培训,而27个欧盟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仅为9%。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