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0041:用爱心托起事业

卫生局0041:用爱心托起事业

  2004年酷暑的一天,雨后初晴,一架来自美国的客机稳稳落下,学成归来的王刚博士带着妻子和襁褓中的儿子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和他所热爱的医院。



  一、常怀感恩之心  立志回报祖国



  1992年,王刚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北京安定医院的一名精神科医生,带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向往,带着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决心和信念,硕士、博士、博士后,十几年间他在这条艰辛的求学路上探索前行。



  他永远忘不了1994年那段终生为之感动的日子。那一年,王刚考上了首医研究生,开始了人生新一轮的追求,就在他发奋学习的紧张时刻,噩耗传来。为了他和弟弟只身操劳大半生的母亲病倒了,被诊断为结肠癌晚期。面对眼前的一切,王刚的心碎了。病痛的母亲需要钱治疗,此刻,他领悟到了作为儿子的责任,他含泪决定放弃学业,放弃他所钟爱的事业。就在他准备下海谋生之际,医院党组织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鼓励他振作起来,战胜困难,全院职工为他捐款,帮她母亲看病,资助他完成学业。接过支部书记代表全院职工为他募捐的近万元钱,王刚的眼睛湿润了。他说,面对全院职工给予我的厚爱,此刻我无以回报,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医院、回报大家。



  在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刚,也把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事业、患者和他的同事们。2000年,王刚取得了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经过国际神经精神医学会选派,王刚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赴美从事博士后项目研究。如何学有所用、如何把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为祖国服务,为精神卫生事业和他的患者服务,是王刚常常思考的问题。他所在的研究所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研究机构,导师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专家。按常理,追随导师的研究方向应是他个人发展的捷径,王刚却放弃了这条捷径,他认为,安定医院的优势在于充足的临床资源和几代安医人积累下来的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此基础上追求临床科研的发展,把研究与临床相结合,才是符合国内实际发展的道路。因此他把专业确定为紧密结合临床实践的临床精神药理学研究。在美期间,他夜以继日地学习钻研,几乎没有了业余时间的概念。三年之后,在一次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学术会议上,他的研究方案力压群雄,成为全世界竞争者中的佼佼者,年轻的王刚赢了。而他将获得的50万美元研究经费全部用于了北京安定医院的临床药理研究。



  回到祖国后,他组建了医院一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圆满完成了多项研究任务,获得了多项国际国内的奖项和经费支持。



  二、勇挑工作重担  不断开拓创新



  2006年1月6日,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成立了,这一新的举措,为北京市60余万以及全国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年轻的王刚担起了中心副主任的重担,两个病区100多病人的医疗工作、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他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申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抑郁症早期诊断方法和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式研究”期间,王刚吃住在医院,彻夜不眠是常事,加班加点,导致了球结膜破裂,而他并不在意,为申报成功赢得了时间。之后,王刚又在抑郁症治疗中心的基础上,凭借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的疾病管理理念,开设了国内首个集抑郁症治疗、预防和随访为一体的综合干预体系――抑郁症标准化评估系统,为国内抑郁症治疗开创了全新模式,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方便、及时、有效和规范的治疗。抑郁症治疗中心成立的三年多时间里,已诊疗抑郁及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4万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生死考验面前  彰显英雄本色



  2008年4月28日,胶济铁路列车相撞、出轨,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刚刚结束医院心理救援骨干团队培训的王刚接到命令,第一时间跟随北京市卫生局专家医疗队奔赴了事故现场。他和同志们辛勤工作、没日没夜,为救援官兵进行心理干预,受到官兵的好评,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北京市卫生局的表彰和公安部的嘉奖。5月17日,他又随北京市第三批医疗队到达汶川,带着对灾区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关爱忘我工作。在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救援的一线官兵急需专业人员的心理干预,部队邀请王刚支援,考虑这次任务的危险性和艰巨性,院领导充分征求了王刚的个人意见,他向战地临时党支部表态,“我一定要去!”在跟随部队行进的路上,身为医生的王刚并非不知路途中的艰辛和危险,他知道可能会遇到余震,可能会发生山体滑坡,随时可能会发生疫情,但是为了更多战友的安全,他义无反顾。



  由于前方物资匮乏,救生衣数量有限,在冲锋舟上,不会游泳的王刚却把救生衣脱下来让给了身边的一名小战士。坐在摇晃的冲锋舟上,脚下是100多米深的湖水,他切身体验着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下了冲锋舟,他跟随战士们在没过大腿的淤泥中艰难前行,汗水、雨水、泥水混在了一起,背上沉重的物资更让他举步艰难。



  被湖水卷走的遇难者尸体又漂浮于湖水表面,尸体高度腐败,伴着强烈刺鼻的味道,打捞时稍不小心尸体的四肢就会断裂……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的场面对人的刺激强度高达8级以上,许多官兵都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反应,出现失眠和呕吐现象。为了抚平强烈刺激给官兵带来的心理创伤,保证部队的战斗力,王刚深入到官兵中进行心理疏导。他忙碌在战场心理恢复车上,用先进的心理救援技术为战士们解除疲惫、紧张,消除他们视觉、触觉和嗅觉方面的负担。因受到刺激而表情呆滞、情绪低落的战士走出心理恢复车时步履轻盈,又恢复了战斗力。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王刚秉承军人的作风,奋不顾身,辗转作战,哪里有救援官兵,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为恢复一线官兵的战斗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抗震救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所到之处,人们称他为“军中优秀的地方专家”。



  四、挥洒博爱之情  传承奉献精神



  王刚,一个充满博爱的医生、一个心里装着患者的专家,当他感受了爱所给予的力量时,又把爱奉献给了一切需要他的人。他曾为患者交上了数千元的治疗费,解决了家属的燃眉之急;他一直在资助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并带动身边的同事参与到扶困助学活动中;学生的父亲病了,他主动到医院看望、帮助购买急需药物;同事家中有困难,他一定会关注、去帮忙。他的学生和同事张玲大夫说,“我父亲的病日渐好转,王主任的关心让我在寒冬感到温暖,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能报答他的帮助和关怀”。爱的奉献,爱的传递,激起了更多的人为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2009年3月,王刚光荣当选首都健康卫士,站在灯光璀璨的领奖台上,望着舞台上四个引人注目的大字“大爱无疆”,王刚深情地说:“作为读书人,报效祖国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专业领域学有所成;作为行医者,就是要以过硬的本领为患者解除病痛;作为安医人,为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献策献力是我最大的愿望。我的一切浸透了太多太多的安医情感,我会继续把爱传承下去,给我的患者和我的事业”。



主要教育背景
1987-1992:哈尔滨医科大学 本科
1994-1997:首都医科大学  硕士
1997-2000:北京大学  博士
2001-2003: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UMC)  博士后
2003-2004: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NIH) 博士后


单位职务:
院长助理
临床大科主任
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
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


主要社会兼职: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精神科杂志》常务编委
美国斯坦利医学研究基金会(SMRI)中国临床试验项目主任
美国Psychiatry 2008杂志编委
北京市西城区青年联合会常委


获奖情况:
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INP)研究导师计划全球最佳Mentor/Mentee奖(获奖时间:2006年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年度大会,美国芝加哥)
2007年北京市卫生局优秀共产党员
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2008年)
2008年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
2009年荣获首都健康卫士



  责编:郑 瑜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