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在2021左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即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但无论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或是社会主义,只要是建立一个现代化国家,就一定是现代化国家的一般标准与中国特色的结合。一些学者质疑“中国特色”的提法,笔者以为,“中国特色”这一提法本身是否科学,关键是否反映或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如果“中国特色”反映或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共同的价值标准或共同尺度,就应当看作是一个科学的表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深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即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其中,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尤其重要。每一个国家具体国情不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一国的表现形式也就有所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反映或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键在于是否尊重这一规律,是否遵循这一规律要求,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
按上述理解,中国特色,用公式表示就是:中国特色=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具体国情。这里的“+”号,实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之意。
中国改革的奋斗目标,因而也就十分清晰,就是应当具有全球性眼光,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向一个常态的现代化国家迈进。何谓常态,“常态”对应的是变态,或非常态。当一个社会发展不可持续,未来走向有很大不确定性的时候,都可以理解为非常态。所谓常态,就是要走绝大多数国家共同要走的道路。十九世纪的经济学家、哲学家约翰 穆勒曾经提到一种“稳态社会”的概念,即社会的制度架构基本上稳定不变。现在看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就是这样的一种“稳态社会”或常态社会。只有向一个常态国家迈进,中国的发展才有无穷潜力和巨大空间,在人类文明共同价值尺度上找到自己的坐标,在融入国际社会时,也就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要建设一个的常态的现代国家,实际是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社会制度架构基本上稳定不变的国家。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具有五个基本要素或五项基本构件。而这是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须具备的。这五项基本构建是,即比较公平合理的经济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法律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政治制度,比较公平合理的社会政策,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只有具备了这五项基本构建,这样的国家才能看作是一个现代国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