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上)(5)

2012年理论学术研究观点要览(上)(5)

史学篇

对社会形态理论的研究有待在论争中获得共识

有学者表示,只有走出“五种社会形态”的误区,具体地、细致地分析研究各个时期的社会结构,才能真正科学地认识社会、理解历史和设计未来。 与此同时,主张坚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声音也很多。有学者指出,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丧失理论光彩。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概括,只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是单一的、直线的、绝对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特例、偶然的情况。不能将“五种社会形态”作为历史研究的教条和图式,而应立足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实际,揭示其具体发展道路和模式。

总体说来,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持坚持与反对态度的两派学者,仍缺少从学术角度的对话与交锋。欲获得共识,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理论探讨,仅反复揭示自身立场,难以将研究推向深入。

近代史研究“碎片化”的成因、表现

有专家认为,碎片化不等于碎片,碎片研究是史学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而碎片化则会矮化史学研究的意义。碎片化并不总是由微观取向和跨学科研究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研究取向和旨趣有关。

不少学者认为,就目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状况而言,所谓“碎片化危机”言过其实。所谓“碎片化”,并非“危机化”,它恰是近代史研究酝酿大突破的征兆。而当下近代史研究之所以仍不免给人以“碎片化”之观感,还是因为对近代历史的阐释,在根本的理论架构上,仍未实现真正的突破。

也有学者对史学研究的“碎片化”问题深感忧虑,并呼吁回归总体史,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有学者认为,就学术评价而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无高下之分,要重视细节研究,同时拒绝“碎片化”。克服“碎片化”,关键在于回归“总体史”,具体而言,一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二要重视“长时段”,三要以历史学为本位的多学科交叉。

社会史与政治史是相互联系、制约和交融的

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史与政治史的关系,有研究者提出:1、社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离不开政治史,一味将社会史与政治史作泾渭分明的区分,会导致作茧自缚而不利于史学的健康发展。2、从社会史出发可以深化政治史研究。传统政治史研究,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就政治言政治,未能将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联系起来,因而缺乏分析和解释力度。运用社会史的理论方法,对历史上的政治事件、精英人物、国家制度和权力运作等进行再研究,能够为政治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创新政治史研究途径。3、社会史须在新的基础上与政治史相融合,建构出叙事和分析相结合的历史、上层与下层共同创构的总体历史。概而言之,社会史与政治史,二者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交融的关系。没有社会史的基础,政治史研究所得之结论往往会陷入片面化,没有政治史的关照,社会史的研究必然会流于琐屑平庸。

民国史研究要注重史料的国际性

民国史已成为中国近代史中颇具活力、成果丰硕的分支领域,民国史研究的整体深化与创新,还需要关照与借鉴国际史学界的一些最新发展趋向。

有学者认为,民国史研究,必须注重其史料的国际性。海外留存了大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这些档案不仅包括中国历届政府或高官同各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就不同历史事件所进行的交涉,也有相当数量的各国外交官对于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报告、图片。鉴于民国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之高,研究民国史所运用的史料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海峡两岸的档案,国际性资料的运用已是大势所趋。中国近代史学界有必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民国时期海外档案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由国家出资建设“民国史料馆”。

(作者赵庆云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