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找到创新动力

发展实体经济,关键是找到创新动力

尽管我国实体经济目前遇到的困难,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震荡有关,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有关,但从根本上看,这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自身的阶段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其中实体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实体经济不断升级和发展的过程。

但是,我国实体经济也长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发展方式粗放、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这些问题令人担忧。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既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关,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密切相关。

从内需消费水平看,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1年人均GDP为5400多美元,居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质化、尖端化,企业现有的产品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从投资的角度看,我国多年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期将要过去,依靠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逐步递减,对我国集中在能源、基础原材料、工程设备等领域的实体经济来说,这个影响将会非常巨大。从出口的角度看,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主要发达国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加速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贸易保护主义也在不断抬头,这些都影响了我国外需的增长。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成本上升呈现长期化趋势,资源环境的约束强化,依靠过度依赖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求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尽管我国实体经济目前遇到的困难,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震荡有关,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有关,但从根本上看,这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自身的阶段性问题。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必须从实体经济自身寻找原因,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所以说实体经济既需要回归,但可能更需要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根基,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实体经济如何发挥好它应该发挥的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贡献,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艰苦的努力。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许多企业的产品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生产规模不小但利润水平很低,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让我们付出了很严重的生态环境代价,也非常容易引起国际贸易的争端和摩擦,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分析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特点与规律,紧紧抓住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提升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发挥我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围绕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提升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把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品比重提到新的水平,把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提到新的水平,特别是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止企业在产业链的低端一哄而起,重复建设,盲目投资。

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批新兴高技术产业正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很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应该积极抓住这一轮经济危机中的机遇,加大在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着力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的先机。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一个优良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一个产业有序发展、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目前我国很多产业存在市场布局结构散乱差、产业集中度不高、无序竞争等问题,很多企业盲目扩张、战线过长,投资效率低,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这方面,德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德国是世界上顶尖的制造业强国,很多产业往往是几家寡头企业作为系统集成商,集研发、设计等服务为一体,且有一大批专注于产业链上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协调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这是符合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布局要求的。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我国实体经济能否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核心是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

目前,我们国家各个行业企业数量仍然偏多,企业平均规模仍然偏小,产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必须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条,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大企业是行业的龙头和系统集成商,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领头羊,通过推进产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将大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产业链传递到中小企业,带动产业链乃至全行业经济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积极发挥大企业在资本、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层次和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