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思想渊源

探寻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思想渊源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政党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各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但同时也是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确立和发展的。用以指导某一政党制度形成、确立和发展的思想理论成为该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按照政党制度在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作用的不同,理论基础又可分为形成的思想渊源、创设的理论依据和演进所遵循的原则。研究政党制度,不能不研究其理论基础,进而研究其形成、创设和演进的思想渊源、理论依据和遵循原则,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研究亦不例外。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思想渊源

中国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它既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确立和发展的思想渊源、理论依据和原则遵循,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深入研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既是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客观需要,也是建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更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确立和发展的思想渊源、理论依据和原则遵循。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 )进一步强调: “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2]这里实际上已经说明了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理论基础。

根据上述两个文件,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原则上讲,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作出这样的表述并无不妥;但是作为理论研究,又有进一步细化的必要。

首先,根据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理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制度形成的思想渊源;二是制度创设的理论依据;三是制度演进的原则遵循。

其次,根据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形成和发展的具体方面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其理论基础的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包括共产党领导理论和多党合作理论等) ;二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三是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再次,根据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基础自身的发展,可以将其分为“三大段六小段”:一是马列阶段(包括马克思恩格斯阶段和列宁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毛泽东阶段 ——毛泽东思想;三是改革开放阶段(包括邓小平阶段、江泽民阶段和胡锦涛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划分,我们可以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理论基础大致概括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党、统战、民主的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关于政党、统战、民主的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创设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政党、统战、民主的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演进的原则遵循。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和原则建立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和民主理论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思想渊源。当然,这里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党、统一战线和民主的理论,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政党、统一战线和民主理论的全部内容,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即能够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思想渊源的那一部分内容。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