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列宁关于政党、统战、民主的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以及对各种机会主义和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多方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恩关于政党、统一战线、民主的理论,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1. 列宁关于政党的理论。列宁的政党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能够作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思想渊源的,主要是关于共产党领导和多党合作的理论。
共产党领导的理论。列宁关于共产党领导理论的核心是党的领导权问题。在十月革命前,党要争取对革命的领导权,十月革命后,党要掌握对国家的领导权。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阶级的领导要通过党的领导来实现。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无论是在民主革命中,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权,这主要是因为:首先,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部队。“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坚强的社会党。”[10]16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1]其次,共产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
列宁强调:“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12]也就是说,工人阶级政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个有严密组织的由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以及全体党员组成的有机整体。只有如此,党才能团结和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实现其历史使命。再次,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组织,是工人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它不仅要领导工人阶级一般的群众性组织,在革命胜利后还要领导国家政权组织。他强调:“在我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3]当然,坚持党的领导,也要正确处理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包括党政关系。
多党合作的理论。十月革命前,列宁就认识到多党合作的重要性,并重视争取联合其他民主党派。他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来组织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决不应该把其他阶级和政党看做‘反动的一帮’,恰恰相反,它应该参加整个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应该支持进步阶级和进步政党去反对反动阶级和反动政党”。[10]152十月革命后,列宁仍然主张多党合作。这是因为:一方面,苏维埃政权不只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政权,因此,必须吸收代表其他劳动阶级或者阶层利益的政党参加;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必须对那些有一定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并愿意合作的政党采取团结的态度。首先,列宁坚持和发展了多党合作的独立性和领导权的思想。列宁认为:“为了实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任务,无产阶级在同其他一切政党、同资产阶级政党(不管它们的革命性如何,不管它们保卫的是什么样的民主共和国)发生关系时,绝对必须保持阶级独立性。”[14]同时还强调“只有工人阶级的先进部分,只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才能领导自己的国家”。[15]其次,列宁坚持和发展了多党合作的原则性和斗争性的思想。列宁认为,因为各种情况往往不可避免地迫使进行斗争的政党采取妥协手段,但“真正革命的政党的职责不是宣布不可能绝对不妥协,而是要通过各种妥协(如果妥协不可避免)始终忠于自己的原则、自己的阶级、自己的革命任务,忠于准备革命和教育人民群众走向革命胜利的事业”。[16]坚持多党合作中的原则性自然就离不开斗争。因此,列宁也一再强调要在合作中坚持斗争,包括及时地指出对方的错误,揭露其谎言和阴谋,直至“进行最无情的斗争”。再次,列宁坚持和发展了多党合作的策略性思想。一方面,他强调“要善于针对各阶级和各政党相互关系的特点,针对共产主义客观发展的特点来运用共产主义普遍和基本的原则;要看到这种特点每个国家各不相同,应该善于弄清、找到、揣摩出这种特点”。[17]69另一方面,他关于多党合作的思想大都是从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性原则上考虑提出的。
列宁曾经明确指出,他提出布尔什维克与其他党派的合作,完全是在特定形势下的需要,是一种政治上的策略和手段。“布尔什维克为了战胜孟什维克,不仅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前,就是在此之后也需要采取机动、通融、妥协的策略,自然,我们所采取的这种策略是靠削弱孟什维克来促进、增进、巩固和加强布尔什维克的。”[17]54
2. 列宁关于统战的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并发展了马恩的统战理论。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对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无产阶级必须同被剥削的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列宁指出: “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因为无产阶级是一个特殊阶级,它生存的经济条件为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作了准备,使它有可能、有力量达到这个目的。”[18]23-24因此,他要求工人阶级必须懂得,如果不把广大被剥削劳动群众从专制制度下解放出来,他们也就不能解放自己。他在1898年《我们党的纲领草案》中指出: “在纲领中必须指出支持一切反对专制制度的战士,这是因为同俄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紧密结合的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举起一般民主主义的旗帜,以便把一切能够为争取政治自由而斗争的或者只能给以某种支持的阶层和个人,团结在自己的四周。”[10]193
无产阶级必须尽可能地争取同盟军。列宁强调,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这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前和以后的时期,都是一样适用的。争取同盟军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即尽可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另一种是间接的,即充分利用敌人营垒中的一切矛盾和“裂痕”来分化和削弱敌人的力量。在这里,根据具体的环境和条件采取必要的妥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争取同盟军的一条重要策略原则。
建立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列宁认为,“统一战线策略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吸收越来越广泛的工人群众参加反对资本的斗争”。[10]128不实行统一战线策略,就休想在工人阶级中赢得多数。
工人阶级内部的统一战线既包括一国内部工人阶级的联合与团结,同时也包括各国工人阶级之间的联合与团结。他曾经明确指出: “工人阶级的联合和团结已经不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工人政党都大声宣布,全世界工人的利益和目的是完全共同一致的……因为统治工人的资本家阶级并不限于在一个国家内进行自己的统治……资本家的国际协会出现了。资本的统治是国际性的。因此,工人只有进行反对国际资本的共同斗争,各国工人争取解放的斗争才会取得成就。”[19]
建立共产党与非共产党员的联盟。列宁认为,共产党员和非共产党员联盟是绝对必要的。“如果共产党员(以及所有成功地开始了大革命的革命家)以为单靠革命家的手就能完成革命事业,那将是他们最大最危险的错误之一……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先锋队的任务。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同非共产党员结成联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有成效的共产主义建设。”[20]他还进一步认为,在政权属于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行统一战线的策略,就是共产党绝对不应关起门来,而应该吸收越来越广泛的非党工人群众的代表来讨论国家的最重要的措施和参加国家的管理工作。
此外,无产阶级要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是民主革命彻底胜利以及统一战线取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和根本保证。
3. 列宁关于民主的理论。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阐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封建专制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论观点,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思想渊源。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一个著名论断: “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二是“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21]。这就是说,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巩固社会主义、消灭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十月革命后,列宁进一步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不实现民主,就不会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就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就不可能有效地防止社会主义国家蜕化变质。
苏维埃是一种新型的无产阶级民主制。列宁非常重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民主形式问题。他指出: “彻底发展民主,找出彻底发展的种种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这一切都是为社会革命进行斗争的基本任务之一。”[18]75列宁认为:“苏维埃民主制即无产阶级民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在于:第一,选举人是被剥削劳动群众,排除了资产阶级;第二,废除了选举上一切官僚主义的手续和限制,群众自己决定选举的程序和日期,并且有罢免当选人的完全自由;第三,建立了劳动者先锋队即大工业无产阶级的最优良的群众组织,这种组织使劳动者先锋队能够领导最广大的被剥削群众,吸收他们参加独立的政治生活,根据他们亲身的体验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第一次着手使真正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并且开始管理。”并指出“这就是在俄国实行的民主制的主要特征,这种民主制是最高类型的民主制”。[22]183-184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民主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劳动者管理国家是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列宁认为,广大劳动群众有没有权过问国家大事,是否参与国家管理,这是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苏维埃是新型民主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保证劳动群众参加国家的管理。苏维埃政权就是群众立即开始学习管理和组织全国范围内的生产的机构。列宁坚信劳动人民不仅应该、而且也能够自己当家做主,并一再强调: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普遍吸收所有的劳动者来管理国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们才能实施社会主义。”[22]49
坚持和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1905年布尔什维克塔墨尔福斯代表会议的文件中。1906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代表大会把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写进了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 “党的一切组织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 ”。在此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夜,列宁已在布尔什维克提交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正式向全党宣告: “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23]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一条原则写进党章之中,这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上是第一次。更为重要的是,列宁不仅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俄共的根本组织原则,同时也把其运用于苏维埃的政权建设中,作为苏维埃政权的根本组织原则。
列宁关于政党、统战和民主的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很多思想对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和创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最直接的思想渊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