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梧桐让路”事件(4)
首页> 案例> 正文

南京“梧桐让路”事件(4)

核心提示:可见“意见领袖”对于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和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因而,政府很有必要培养自己的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积极发声,才能更加有利于引导舆论的发展,平和而智慧地解决一些问题,缓和一些矛盾,使民生和政府行为达到双赢。

然而,对于已将行道树视为城市生命一部分的南京市民,“少移树”的回应并没有平息他们的不满,反而让他们对此质疑:“既然可以少移,那可否不移?”“建地铁非得要大树‘让路’吗?”网民立即发起了“拯救南京梧桐树”活动,声明参加者迅速过万。南京人相信,总还有兼顾“保大树、保交通”的更优方案。这信念来自于2006年地铁2号线的记忆,因为2号线途径“民国梧桐”所在的中山路沿线,迁移的行道树数量一再缩减,从最初的1065棵,缩减到780棵,再到328棵,最终迁移190棵。和最初的迁移方案相比,实际树木迁移量减少了82%。

3月16日,不少南京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为可能遭砍伐的梧桐树细心地系上绿丝带,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心中的不满。

2011年3月17日下午,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市长季建业先后发表了来自南京市官方最高层的声音。朱善璐批示,南京的绿和树是城市的生命线和重要特色标志,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都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为前提,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季建业承诺,今后涉及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要以保护古树名木、保护行道树为前提,“不得乱砍树,不得乱移树”。

3月17日,南京市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承诺市政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网民对此处理结果普遍表示满意。持续数日的“梧桐让路”之争最终以三号线“移树”工作全面被叫停画上了句号。

南京“梧桐让路”事件舆情共经过22天,高潮期从13日到17日不过四五天,共引发新闻报道1375篇,新闻跟帖评论13289条,涉及网站170家;相关论坛主帖514个,网民跟帖评论5155条;相关博客文章415篇,评论412条。

2011年3月22日上午9点30分,南京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南京市住建委负责人表示,今后南京的重大工程将试行“绿评”制度,首个试点项目即为和保护法国梧桐树相关的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这也是我国地方通过的首个“绿评”制度,这一制度将和环评、安评等一样成为重大工程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绿评”成为“梧桐让路”事件中最有意义的收获。网民普遍对南京政府“停工”的决定感到满意。

三、各方精彩点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庞胡瑞:

在此次“梧桐让路”事件中,民众和政府取得了双赢。在“麦克风时代”能够把握舆论话语权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 “梧桐让路”事件中南京市政府正是尊重了这一媒体规律。南京市政府利用媒体、善用媒体、充分听取民意做到了信息沟通的顺畅和政策执行的民意支持,是一个完美的双赢结果,可以说南京市政府此次危机公关事件处理手段和结果比较成功。

第一阶段:舆情发酵期(2011年3月8日——3月13日)

在此阶段之中,由2月末网民在社区发帖引发的“保卫梧桐树”事件由于微博名人的介入而使得话题变得“炙手可热”,其中除微博名人“黄健翔”“孟非”外,还有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也表达关注并参与协调。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