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舆情高涨期(2011年3月14日——3月18日)
在舆情高涨期间,南京市民众走上街头,为树木系上了绿丝带表达了市民对梧桐树的不舍。针对此舆情,南京市政府审时度势由先提出“少砍”到最后由南京市副市长陆冰亲自承诺不再砍伐梧桐树,并对“台湾立委”、国民党中常委邱毅在微博上的意见进行了反馈,用实际行动表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南京市政府的表态和举动得到了市民和媒体的充分肯定。在此阶段,南京市政府行政效率之高效、对传媒反映之慎重塑造了政府的媒体新形象。
第三阶段:舆情消退期(2011年3月19日——3月25日)
梧桐树在被停止砍伐之后,针对舆情事件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此次舆情事件的成果、安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
从网络舆情来看,相对于2006年南京为修建“二号线”而大举砍伐梧桐市民无法大规模表达民意不同,在此次事件的初期,网民便动用了互联网最热门的网络应用:微博。让公共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传播,并且通过大规模的公共讨论获得各方意见,这就是微博的力量。微博不仅自己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即自身承担媒体功能,而且能够成为各种媒体的发布平台。但是要注意的是,微博本质上只能承担媒体的功能,即汇聚民意并形成舆论场,但民意并不代表完全正确,因为微博中同样存在“沉默的螺旋”导致的错误意见。而此次南京梧桐保卫战虽然是微博的胜利,但是微博的功能仅仅到此而已,它只是把民意汇集起来,把舆论压力给了执政者。所以在此次事件之中政府对舆情的尊重和民主处理程序是危机处理的亮点,是政府危机应对的政策范本。
也正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才导致南京市政府在3月14日至3月18日多次郑重回应网络中反映比较多的问题。从一开始的“移栽”到“少砍”再到“不砍”均是政府善对民意的体现。而南京市政府针对此次危机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民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会更深层次的影响到以后的行政决策过程,体现了官民互动价值。此次“梧桐让路”事件中所建立起来的城市“民主决策程序”也会成为其他城市借鉴的范本。用网络手段扩大政府声音、推动舆情发展方面稍显不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