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是当今政治领域内公民关注、政府关心的热点、难点,概念的不同、逻辑起点的差异,一切起因皆为表达“民主”的共同载体—语言符号的呈现不同。因此,语言是政治的表达工具,也是政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政治就是以语言为符号、为存在形式的一项社会活动。政治语言则是两者结合的混合物,即是一种社会活动,体现了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
政治语言的属性
政治传播学者(美国)尼谋有一句名言:政治就是谈论。这句话明确说明了语言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属于政治学范畴的“政治语言”,指的是通过一些“政治术语”、“政治词汇”来表现的语言。政治语言本身具有政治属性,一是通过语言的描述,人们感受到一种社会秩序,如以五类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为基础的社会架构,必须以忠、孝、仁、义、礼和德来加以规范。儒家中国政治体制部分反映了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仁政、顺应民意、对公众作出反应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二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可以发挥一定社会管理功能的作用。如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道德约法,这确保了统治者必须对公众的需求做出反应。但儒家伦理对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某些障碍,如强调群体取向忽视个人利益,强调父权政治忽视百姓个人利益,倾向追求统治者个人美德忽视政治制度建设;而这些也给主张社会平等而没有充足的资源向人民提供充分服务的政府一个借口,减少国家供给诸种社会服务的需要,例如退休金、失业救济、养老等服务。
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词在语义上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些词,能清楚知道语义背后“看待政治、社会的方法”。如上述“民主”含义的不清晰,可能跟时代的发展有关。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来含义里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关系,都会过时甚至是消失。在我国,我们使用的是马克思创造的政治词汇、政治术语,这已经影响和改变了我们思考历史中经济因素作用、观察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
政治语言的功能与特点
从功能方面明确政治语言,语言学家Chilton & Schaffner按照政治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设置了四个策略功能:强迫;抵制、反对、抗议;掩饰;合法化与非法化,以此来着重表明语言体现政治的功能。他们认为,语言一旦有了这四个策略功能,便成为政治语言,具有政治语言的属性,体现政治的功能。如政治语言通过省略所指或有意识模糊、偷换语义、概念转换等弱化对某些事情的介绍降低听众的注意,这就是所谓的“掩饰”功能。
从政治活动范围来确定政治语言,McNair通过明确政治活动的范围即政治过程来定义政治语言。政治活动是“围绕政治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交际”,包括:政治家、政治参与者进行的、为实现特定目的的交际;非政治家(选举人、报介人)进行的交际;新闻报道、社论和讨论政治的媒体就上述活动进行的交流。笔者认为,进行政治活动及与政治活动相关的政治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即为政治语言,并认为应该具备三个特征:
政治语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政治即是权威的反映。政治语言可以不像文学语言般浪漫,也可以不像外贸语言般严谨,但必须是能够表达意识形态想法,能够解决问题。
政治语言具有明确的主体。就政治过程本身来讲,政治语言仅指政治家参与政治活动使用的政治语言;就政治参与来讲,政治语言还应包括其他参与政治过程的所有人使用的语言。如政治组织(政府、NGO)、媒介、公众,凡是积极参与者,都应包括在内。
政治语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政治家的演讲、答记者问、政党宣言、标语口号及宣传材料,以及媒体关于政治事件的宣传报道,都属于政治语言。如上所述,随着时代发展,政治语言的形式也有所改变,时至今日,以网络形式传播的语言、政府发言人传播的语言、模糊语言等都作政治语言,其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的两个关键词,一是艺术上的至美,二是道德上的至善,二者是相通的。任何审美,包括语言、音乐、艺术等,皆须遵循上述原则。仅有艺术的美,没有道德的善,打动不了人;只有道德的善,表现不出艺术的美,吸引不了人,语言更是如此。上古时代,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源头之一的《诗经》曾写道:“辞之辑矣, 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形式工整,话语对仗,既有形式的美,也有道理的善,其意思是话语切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民众的管理效能、关系到民众的生存。
当代我国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任何语言随着时代发展,其内容及审美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伴随技术的发展,政治语言发展到今天,可大体分为出自官方的政府发言人制度的语言,来自传媒媒体的新闻采访语言,来自大众媒体(自媒体)的网络互动语言等其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也不尽相同。
《诗经》曰:“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喉舌,即国家的重要官员,与同为党的喉舌“把关人”记者相比,距离政府更近。自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近三十年以来,政府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形象的宣传者,时刻处于政府信息传播中心,在公众和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阐明立场,解释政策。政府新闻发言人使用的政治语言,应符合以下审美价值的特性:
语言要有时效性。2006年1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发布,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公布简要信息。”“第一时间”指即时传播,公众能第一时间从政府渠道获得真实信息,切断其他渠道传播歪曲性的流言的可能性。在事实真相未明前,政府应把目前已掌握的信息告诉公众。
语言要合乎场合、合乎规范。新闻发言人按照既定的发言内容,在阐述事情时要用规范的表达方式,注意语气、语顿微小差别造成的语义差别,进而熟练达到语用。新闻发言人还要注意感情色彩和份量,不能含糊,甚至要使用异于日常交际语言的外交辞令。
语言应通俗化和个性化并存。新闻发言人作为传者,面对的受者是记者及广泛公民,这就需有一套符合大众理解的语言,既能让专业人士听懂,又能让业外人士掌握,还要兼顾外国媒体的翻译程度与理解程度。同时新闻发言人还要表述态度和情感,使公众相信政府,缓解社会紧张情绪,沟通社情民意。最重要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面,有自己的个性风格。
作为语言的另一艺术“新闻”,是通过语言形态来呈现,又通过语言方式来实现的语言。新闻传播活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即为新闻语言要有审美价值。在表述事实基础上,还肩负给受众带来精神精上的愉悦、心理上的美感,使其获得审美享受的任务。新闻语言在如实反映事实基础上,跟小说诗歌语言一样,应有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理性美、幽默美、道德美。形象美指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直观描绘新闻事件、人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情感美指在“明之以事,晓之以理”时要动之以情,使传者、受者产生共鸣,如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意境美指通过事、情、理的融合,创造意境,至美至善,以景传情。理性美指用理性的思维、长远眼光,运用言论、述评、随笔等体裁,发挥大众传媒传播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功能,对社会语言起到示范、引导和规范作用。道德美如张晶论著提及,一定要至善,蕴含崇高的道德理念,才会产生影响。
技术发展到今日,网络成为人们沟通感情、交流生活的一种主要方式。各大主流媒体、广电纷纷进军网络,出现了报纸的网络版,也有电视的网络版,涉及的政治类栏目、政治类话题自然会出现在网络上。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微博的出现,刺激政府部门纷纷建立政务微博。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中指出,基层微博比中央各大机关的微博增长速度更快。网络语言有不同于传统媒体语言的特点,如缩略简称、谐音替代、数字会意、童言赘语、旧词新义、双语混杂、符号组形类等。究其原因,人们的社会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以及文化模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时代精神。微博、网络新闻中的政治语言,应该顺应潮流,具有社会美,脱离了语音物质外壳,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如微博名称,平安北京等。网上交流,人们面对机器,缺乏情感交流,因此政治语言应多用修辞方式,增强幽默效果,简洁通俗,更平民化、大众化,用本乎性情的自由语言沟通,更容易处理事情。
综上所述,政治语言特点既要严肃,又要活泼;既要有权威,又要通俗;既得打动人心,又得有效控制,甚至使用模糊语言。研究其审美价值,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工作。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