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0日,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件进行一审判决,被告人胡斌一审被判处胡徒刑3年,受害者父母获赔113万元。
事件到此本应落下帷幕,但是庭审结束后,网络上除了讨论判决结果是否合理以外,在法庭上受审的是胡斌替身的谣言也迅速在各大网站流传。
后查明是湖北省鄂州市无业人员熊忠俊以“刘逸明”名义在7月21日发布了《荒唐,受审的飙车案主犯“胡斌”竟是替身》一帖,造谣说:“让人吃惊的是,受审的‘胡斌’竟是一个替身,中国媒体在广传有关消息的时候,竟然都没看出来,实在是可悲。”之后很多媒体进行了大规模报道,胡斌“替身说”风靡网络。杭州市西湖区法院辟谣称“替身说”是“无稽之谈”。
2009年7月27日,杭州法院再次通报称“5. 7”案被告人胡斌身份确认无疑。
2009年7月31日,肇事者胡斌入狱服刑。
2009年8月21日,湖北鄂州市公安机关对散布胡斌“替身说”谣言的熊忠俊作出行政拘留l0天的处罚。
2009年8月2 5日,新华网报道《捏造散布“胡斌替身”谣言者被拘留10天》。至此,关于杭州飙车案的舆情热议告一段落
三、各方点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李永刚:
这是一桩在媒体和互联网上被高倍放大的命案。肇事者的“富家子弟”身份,罔顾他人生命的飙车行为,其同伴冷漠狂妄的表情,加上杭州市警方首次通报称肇事车速仅约每小时70公里,肇事者未被及时拘留,以及杭州媒体一度集体失声,让网民和公众从悲痛走向集体愤怒。在网上,迅速出现一个流行新词“欺实马”,表现出网民对公权力的公信力的质疑和嘲弄;在网下,杭州市民自发到车祸现场点起蜡烛、献上菊花,是凭悼更是一种意见的表达。
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出面表态,杭州警方为轻率认定车速向公众道歉,特别是113万元巨额赔偿协议,使得公众的心理伤害和挫折感得到一定补偿。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和心理对立,如何维护司法公正、社会公平与正义?这些问题仍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舆情热点的主题。
网络名人、80后作家韩寒:
这起事故的关键并不是所谓的富家子弟和老百姓等阶级对立面的问题,虽然这个对立面的话题性和煽动性都比较强。这件事情重要的是肇事者和其朋友表现出来的个人素质以及交警部门的奇怪认定。
浙江大学信息学院06级博士江博:
作为权威的政府部门,在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公布的数据至少是应该经过专家或者专业技术手段经过严格科学论证过的。但70码的说法显然值得怀疑。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政府部门应该是权威的、可信赖的,这样贸然的结论会对政府的形象有影响,会让百姓对政府部门的信任感打折。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爱国:
此事件所具备的几个要素注定会引发公共舆论,可以从传播规律上分析。首先是这个事件的传播价值,该事件本身具有强大的戏剧性反差。一方是刚刚毕业2年、口碑很好的80后,“阳光、,帅气、幽默、优秀”。谭卓可以被树为“80后正面典型”、“优秀的新杭州人”。另一方是富二代,富裕不是错,关键是为富不仁。如果肇事方开的是桑塔纳,而不是三菱跑车,如果不是飙车而是普通车祸,从社会学中注意力投射规律来看价值都不如目前强大。正是具备这些要素,使得事件本身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