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关键:增信释疑、管控分歧
2012年初,两位中美关系研究的资深学者北京大学王辑思教授和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联合发表一篇长文《中美战略互疑:解析和应对》。两位学者以坦诚的态度,摆事实、说真话,表示出他们“依然有足够的理由担心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两位学者认为,“令人担心的是,截止到2012年,战略互疑好像在两国均有增长”。“如果这些疑虑没有得到有效的应对,一段时间以后,将会促使两国关系走向相互敌对的状态。”显然,中美之间的互疑聚焦在中国和平崛起和美国战略调整上。李侃如指出,“中国迅速崛起的同时,美国陷入了严重困境,这一事实使美国对中国的观点、行动及其公之于世的愿望变得非常敏感,进而导致了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王辑思则强调:“在北京看来,正是由于美国的政策、态度和误解,才导致了两国之间缺乏信任”。“中国对美国的战略疑虑根深蒂固,而且近年来似乎呈现加深的趋势。”这篇费时一年多的著名学者合写的研究报告一时间在中美两国激起了热议。
实际上,中美两国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这一“信任缺乏的问题”,近年来通过频繁的高层接触、互访来往、战略对话、务实合作、人文交流,来释疑增信,不断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胡锦涛主席11月17日同奥巴马总统举行会晤,胡锦涛就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提出五点主张,除保持对话磋商、加强政策协调、推进务实合作、应对共同挑战之外,着重强调双方要“持之以恒增进中美战略互信”。同日,中美发表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双方认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1月19日,他与奥巴马总统进行正式会谈,发表了具有41点内容的《中美联合声明》,亦称“41点声明”。《声明》的第三点庄严宣告,“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两国共同利益、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第五点内容是:“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中方表示,欢迎美国作为一个亚太国家为本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努力。”这是《上海公报》发表40年来最重要的一份中美两国政府的正式文件,其内容和精神实质与《上海公报》等三个公报一脉相承,对21世纪中美关系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1月20日,胡锦涛应邀出席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胡锦涛就推动中美关系更加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提出五点主张,他强调,“双方应该以更加广阔的全球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之路。”
2011年8月,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胡锦涛主席8月19日在接见拜登时说,中美双方应该登高望远,超越国情差别,把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好、发展好。胡锦涛表示,中方坚定致力于构建互尊互信的中美关系。拜登也表示,美方和中方一样致力于建立信赖关系。回国后,拜登副总统9月7日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题为“中国的崛起并不是美国的覆灭”的文章,回顾他1979年第一次访华的情景,联系他8月份对中国访问的所见所闻,他认为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威胁、中美将发生冷战式对抗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他也不赞成美国在亚太的目标应是遏制中国崛起的观点。2012年2月13日至18日,习近平副主席访美。习近平强调,他是为推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而去的。2012年恰逢中国换届年和美国大选年,使习近平副主席的这次回访具有特殊的意义,成为一次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访问。期间,笔者之一正巧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实地目击了习近平副主席访美全过程,感触丛生。应该说,习副主席这次成功的访问是中美双方释疑增信、管控分歧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习副主席抵达华盛顿后不顾旅途劳顿,就会见在不同阶段为中美关系作出重要贡献的美国前国务卿、国家安全助理和内阁成员,包括基辛格、布热津斯基、斯考克罗夫特、伯杰、奥尔布赖特、鲍尔森和赵小兰等,就中美关系发展谈了四点看法:镜鉴历史、登高望远、互尊互信、互利共赢。他特别指出,40年的中美关系发展告诉我们:双方共同利益是内在动力;三个联合公报是制度保障;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是重要前提;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是前进推力。习副主席访美第二天恰巧是情人节,他在美国国务院为他举行的欢迎午宴上表示,中美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或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说,“中国有句流行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相信,中美双方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维护和发展好相互尊重、互利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不同政治制度、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建设积极合作关系树立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典范。”习副主席访问的第三天,他在出席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上指出,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习副主席回国后,笔者之一去华盛顿曾见过一位全程陪同习副主席访美的美国高官,他说,这次访问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一个字“confidence”(信心),通过习副主席这次访美,美国人民看到了和感受到了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信心。
这期间,美方也频繁正面积极地阐述了对中国和平崛起和美国战略调整的看法。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2011年11月10日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表示,中美必须合作,根本没有别的选择。中国崛起对中国和美国都是有好处的。2012年3月7日,希拉里在美国和平研究所举行的纪念《上海公报》40周年会议上指出,世界上没有美中参与任何问题都解决不了。4月12日,希拉里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否认中美面临新冷战,指出今天的中国不是前苏联,美中没有在亚洲站在一场新冷战的边缘。她强调一个繁荣的中国对美国有利,而一个繁荣的美国也对中国有利。
2012年5月初,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说,他提出,中美双方应该“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的行动,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他还提出,发展中美关系需要相互信任,“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容的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这轮对话取得67项互利共赢的成果,双方决定加强重大问题和重要领域的协调合作。这轮对话体现了中美双方释疑增信的最新进展。
“管控分歧”是习副主席关于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创新思想。2011年6月27日,在接见基辛格博士时,习副主席说,互利合作是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双方应坚持相互尊重、增进战略信任,有效管控分歧。据公开资料,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中美应“管控分歧”的概念。12月6日习副主席在会见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时再次提及“管控分歧”,他表示,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两国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远大于分歧。中方愿与美方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对话、互信、合作,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有效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美应同舟共济,深化合作,加强宏观协调,充分发挥贸易、投资、地方合作等方面潜力。他在访美会见奥巴马总统时又一次提到这一看法,他认为,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做朋友、做伙伴,是中美双方唯一正确选项。中方期待同美方增进信任、巩固共识、扩大合作、管控分歧。40年的中美关系,如今又到了一个历史新起点。在世纪之交,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指出:“如果我今天能向你们传达什么意思的话,那就是:我相信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时代,在这一时代,中美的双边关系将在21世纪上半叶的权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实质就是打破传统地缘政治中大国必然对抗的历史宿命观,建设新型的中美地缘政治关系。要发展地缘合作,避免地缘对抗;要实现在亚太良性互动,避免恶性冲突;要相互尊重、适应和包容,避免跌入战略危险期;要不断增加互信,争取互利双赢,避免互疑加深,零和博弈。为此中美应努力树立和坚持以下四个观念:
全局长远的战略观。中美两国应登高望远,以宽广深邃的战略眼光和互利合作的时代思维,共同维护中美关系稳定合作发展的大局,不断将中美关系向前推进。
求同存异的利益观。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协商,有效地管控两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美两国应努力寻求国家利益汇合点,减少冲撞点,扩大共同点,缩小分歧点。两国关系既斗争又合作,既冲突又协调,斗争而不破裂,冲突而不对抗。两国应始终坚持求同存异,稳步发展。
互利双赢的合作观。中美应根据互信互利的原则,加强合作对话,扩大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完善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关系从冷战时期对付共同的苏联威胁到冷战结束以来寻求共同的合作基础的转换,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夯实新的支持基础。
与时俱进的发展观。中美关系现在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两国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中美关系的发展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在21世纪,时代潮流也必将不断地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