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良知之学”的思想价值

王阳明“良知之学”的思想价值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的思想来源于理学又超越理学,创立颇具特色的心学,其核心内容是良知,因此又称“良知之学”。其基本观点是把人视为道德主体,以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成贤成圣为终极关怀,主要通过心即理、良知及致良知、知行合一、吾性自足、人人皆可为圣人等命题展开,并以讲学等实践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今社会道德建构中也具有重要价值。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是王阳明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心即理是指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心外无物,这是王阳明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也被称为心学的重要依据。心即理针对朱熹格物说而发,朱熹格物说认为理是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王阳明以为理在心中,不存在于事物之中,但不否认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如所谓事父、事君、交友、治民所表现出的孝、忠、信、仁之理,此理在事之对象上,还是在事者之心中?朱熹以为在事之对象上,王阳明以为在事者之心中,因此不需要外求,只求天理之心发之为事,在此心上求所事之对象,自然达到孝、忠、信、仁。

心即理的意义在于以心来衡量事物,事物才有价值,对心的肯定实际上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高扬。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但那仅仅是存在而已,而人出现以后则有所不同,人使这个世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迹,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从这时起,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要通过人来审视,它本身所包蕴的一切是否有价值或意义,都要由人来评判与估价。因此,心即理的意义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

“良知”的价值在于揭示作为主体人的道德自觉

良知即良心,是善的源泉。王阳明的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即经历贵州龙场所谓“居夷处困”之后才悟出来的。良知二字透见心体,反映心的本质。从理论上说,良知纯正至善,先于经验而不证自明,但又在感性经验世界中展现或完成。如以良知之真诚恻怛所表现出的事亲、从兄、事君之孝、悌、忠行为本身正是良知的展现。由良知发出,其固有的道德之善应自然地流出并达于所施的对象,为完成善由潜在变为现实提供前提条件。但在现实中,良知的展开需要致良知,也就是说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而致良知则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良知由本心发出,不假外求,因此,人们依良知行事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目的,中国人常说做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良知本身驱动做善事,这就是良知的作用。良知的价值在于揭示作为主体人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是提高人道德素质的前提条件,对完善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致良知中的知是知善恶的知,致指在事上磨练,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是行动中的良知,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讲的行分两个层面,其一,属于感性或心理活动而非现实具体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行合一是感性层面或心理层面的合一,相对于现实具体的实践,属于观念上的合一,这就是“知行的本体”。其二,他更注重现实具体层面上的知行合一。两个层面的知行合一都落实到行上,说明道德修养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来完成,这是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意义。

良知人人固有,与生俱来,良知之学也是大众之学

王阳明论心提出良知,说性则主张性善,良知与性善一致。性善指人人皆性善、吾性自足,由此得出人人皆可为圣人,也即道德理想上完人的结论。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性善即人性本善,天赋予人性,其本身是善的,在天赋性善层面或意义上任何人都如此,人在这方面是平等的,因此,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对打破传统的上智下愚不变的等级观念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人人皆可为圣人,其中的“可为”说明性善是潜在的,圣人也不是天生的,对于凡人来说,只要充分展现吾性自足,肯学做圣人,使其心纯乎天理,便可以成为道德上的完人,这样在凡、圣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平等,都有机会,关键是看个人的努力,成就自身的圆满。人性上的平等不是被动的赐予,而是主动积极的进取,这也是一种自由,是心性或道德上的平等与自由,旨在鞭策人们积极向上,做个道德上完美无缺的人。

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固有,与生俱来,良知之学也是大众之学。他一生广收门徒,聚众讲学,直接面对普通百姓,唤起他们潜在的良知,其思想以授徒讲学等活动为媒介广泛流布,加速了儒学的普及与世俗化,目的在于使儒学从士大夫手中解放出来。这对开启民智,提升普通百姓的道德素质、升华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心即理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良知昭示着人的道德自觉,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突显道德实践的作用,而吾性自足、人人皆可为圣人则体现在心性或道德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这些思想跨越时空、超越中西古今,对构建当代社会道德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