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首次亮出了“经济牌”,会议上的许多新提法、新理念和从中传递出的新信息,都对判断2013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在政策定位、政策作用、政策目标和政策搭配四个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2013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走向。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与以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此次会议在宏观政策定位上都有哪些变化?
高培勇:以往举凡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问题的时候,一般都是立足于经济发展领域的,而且都是要突出经济快速增长或以经济快速增长为核心的。回顾一下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就会发现,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提的是“持续快速健康”。进入本世纪之后,先后是“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平稳较快”、“又快又好”、“又好又快”,近两年又回到“平稳较快”。总之,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总是少不了一个“快”字。
与以往有所不同,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的表述,用的是“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不仅第一次少了“快”字,而且,还同社会发展相对接,将宏观经济政策视野延伸到社会发展领域。这显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以“健康持续”而不再是“平稳较快”来表达我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并且,将“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并列,共同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
经济参考报:这种功能定位的转变有什么深层次含义?
高培勇:这至少向我们揭示了四层意思:
第一,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并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对于这一规律性现象,人们已经渐趋形成共识。
第二,随着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演变,人们对于这场危机的长期性和深刻性,也已经逐渐形成共识。比如,已经有这样的判断,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何时走出危机难以预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经济增长下行和产能相对过剩矛盾有所加剧,我们必须抱有忧患意识。
第三,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经济发展的立足点必须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转而追求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对此,人们已经渐渐形成共识。并且以此为基础,也已经形成了五个具体的衡量标准。即无水分的增长、伴之以就业增加的增长、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加同步的增长、伴之以效益增加的增长、资源环境可支撑的增长。
第四,随着当前中国的各方面社会矛盾步入高发期和凸显期,人们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大局稳定之间的关系,对于发展、稳定和改革之间的关系,也已经有了高度的共识。将“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并列,共同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定位,从而将经济发展领域同社会发展领域相对接,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相联系,也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选择而纳入宏观经济政策的视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