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的转变(2)

解读宏观经济政策功能定位的转变(2)

政策作用:逆周期调节与结构调整兼容

经济参考报: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是作为反经济周期的工具来发挥作用的。所谓“逆风行事”——经济衰退时期实施扩张性操作,通货膨胀时期实施紧缩性操作,便是对其所具有的宏观调控作用的恰当概括。而这次会议则提出要兼容“逆周期调节与推动结构调整”,这种政策作用的变化是出于何种考虑?

高培勇:在我国的实践中,起码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无论是最初的“积极适当配”,还是后来的“积极稳健配”、“双稳健配”以及近几年的“积极适当宽松配”、“积极稳健配”,都是立足于其逆周期调节的作用而布局的。

与以往单纯致力于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用的表述是“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换言之,2013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兼具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个方面的效能。这自然是有深刻的原因和考虑的。

第一,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震荡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事实已经表明,这一轮的国际金融危机,系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交织的产物且主要由经济结构失衡所引致。真正意义上的复苏不可能在现有的经济结构基础上实现。要使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二,当下的中国经济,正陷于“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矛盾相交织的怪圈之中。只有双管齐下,兼容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两种效力,方可能让宏观经济政策的布局对接上中国经济的现实。

第三,在反危机的过程中避免伤及经济结构,或者说,不以伤及经济结构为代价换取反危机目标的实现,在当前,留给我们的几乎唯一的选择,就是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入手,通过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最终实现以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增长或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彼此兼容。

经济参考报:纵观近几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你认为,与前些年相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哪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哪些问题?

高培勇:在这一轮反危机的操作中,最初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锁定于“保增长”的。当把保增长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时,我们自然可以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全力加以追求。后来,随着经济形势的缓解和变化,保增长为“稳增长”所替代,同时,宏观政策目标也逐渐多了起来——在稳增长之后,先是因流动性过剩驱使物价上涨而添加了“控物价”,后来又随经济结构问题日益突出而添加了“调结构”,以致形成了由“稳增长、调结构和控物价”所组成的所谓三重目标。

2013年,随着前几年反危机操作中举借的各种债务陆续进入清偿期,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逐渐凸显,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便成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于是,这一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上述三重目标的基础上,又将“防风险”添加到宏观经济政策系列性目标的行列中,从而形成了由“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和防风险”所组成的四重目标。

经济参考报:当目标不再是一个,而是三个、四个甚至多个时,我们便不得不将宏观调控资源分散使用,着眼于同时攻取多个阵地、同时实现多重目标。您觉得,这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高培勇:对于今年宏观政策目标,我认为主要透露出三方面信息。

第一,2013年的宏观调控操作,应当在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和防风险之间周旋。这意味着,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空间已经被大大压缩,空间相对狭窄。

第二,即便稳增长的需要已经变得十分紧迫,即便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们也不能像过去曾经做到的那样,全力追求或把主要的精力投向于稳增长,而必须兼顾多重目标的实现或平衡。

第三,在多重目标的牵制之下,当前的宏观调控颇似一场“拔河赛”——哪一方面的压力(形势严峻程度)来得大,宏观调控的资源配置便会向那一方面倾斜。故而,宏观调控的目标排序或作力重点难免摇摆不定。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