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健配”:2013年更趋向于稳健
经济参考报: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策为契机,我国已连续实施两年的“积极稳健配”宏观经济政策搭配格局延续至第三个年头。那么,这个“积极稳健配”与前两年相比有何不同?或者说有何新的政策意义在里边?
高培勇:此“积极稳健配”非彼“积极稳健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来有名实之别。在相同的宏观经济政策称谓下,往往隐含着不同的实质内容。仔细地盘点一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部署,便会看到,相对于以往,2013年的“积极稳健配”系一种趋向于稳健的宏观调控安排。
第一,鉴于当前主要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正在陆续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由此必将带动全球主要货币大量放水,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再度全面加大,其溢出效应必将影响我国;鉴于我国的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正在蓄积和凸显,随政府换届可能出现新一轮的地方融资平台冲动;也鉴于以往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胀压力始终未能缓解,包括外部输入和内部新增在内的新一轮通胀压力正在生成,凡此种种,都将极大地牵制或压缩货币政策的作为空间,使其不得不将其主要精力投入于控物价和防风险。
第二,从构成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增赤、减税和扩支——看,2013年的财政赤字固然会相应增加,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财政悬崖”以及我国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患等方面因素的阴影下,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3%的国际安全线以内;减少税收显然是2013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载体,但常识告诉我们,较之于扩大支出,减少税收带来的扩张性效应相对较小、相对间接;扩大支出的操作固然可用,但在2013年将不能不有所节制。各级政府不仅要厉行节约,严格控制一般支出,而且要把钱用在刀刃上——非做不可、不干不成的重要事项。所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积极财政政策操作所能产生的扩张性效力。
第三,在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下,扩张性操作的药效已经有所下降。这意味着,即便再用2008年和2009年那样的超剂量、大规模的经济扩张措施,其所能产生的扩张作用也不会达到当年的程度。这同时意味着,为了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我们必须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和防风险等多重目标,在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之间走出一条彼此协调、互相照应的路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已经发生了至少四方面重要变化。首先,宏观政策定位实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其次,宏观政策作用兼容“逆周期调节与推动结构调整”;再次,宏观政策目标兼顾“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与防风险”;最后,宏观政策搭配在“积极稳健配”的名义下趋向于稳健。这些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