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多一点“怕”是好事

官员多一点“怕”是好事

摘要:有道是“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官员敬畏老百姓,既是一种公仆意识,一种自警精神,也是一种干事成业的动因,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

宣讲家评论自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宣讲家评论团队邮箱:xj71pl@163.com

宣讲家评论:官员多一点“怕”是好事

于永军

有道是“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官员敬畏老百姓,既是一种公仆意识,一种自警精神,也是一种干事成业的动因,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

老友来京开“两会”,讲当地一新世相:现在不少地方官员有“三怕”:一怕冷不丁被网曝,成了“表哥”、“房叔”;二怕一不留神某句话说不好,成了“雷人”、“雷语”;三怕一不小心在哪儿遭抓拍挂到网上,有嘴无嘴都说不清。

据了解,眼下这种“怕”在官员中颇具代表性。

官员该不该敬畏人民?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智、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这几年,随着官员从政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敬畏”成为高频率词语,从居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都在说。如“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如“我们要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如“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心,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这些都说明,官员应该敬畏人民。本文开头所说得“怕”显然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群众监督开始管用了。

记得1997年11月,欧洲议会代表团访华,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田纪云负责接待工作。客人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官员怕议员,议员怕选民。你们的官员怕什么?”他当时直言不讳地回答:“我们的官员怕领导。”直到今天,田老回忆起他当年的那番话,“虽然不太得体,但却是实际情况”。

为什么我们有的官员“不怕老百姓”?在权力说了算的艰涩语境下,有些官员“公仆”意识淡漠,热衷于当救世主,喜欢被称为“父母官”。在他们的心目中,手中的权力不是人民给的,而是自己有能耐“赢得”的;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那是“为民做主”,是对百姓的一种恩典,而不是应尽的本分。于是,有了功劳就记在自己账上,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牛气哄哄、骄气盈盈,不把人民当“主人”、当“真正英雄”。又于是,面对老百姓对盲目上项目的意见,有人便大为光火,斥责是“烧昏了头,吃饱了撑的”;面对老百姓对出事故的质疑,有人就耍威风:“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面对老百姓对公款吃喝的批评,有人就打着饱嗝发酒飙:“你们想搞腐败,还没有资格哩!”面对这样的主儿,人们怎么能不认定这些官员“不怕老百姓”,遑论敬畏。

现在,我们的官员开始“怕”群众、怕百姓之口了,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一种“公仆”意识的回归。

有道是“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官员敬畏老百姓,既是一种公仆意识,一种自警精神,也是一种干事成业的动因,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继承发扬。有了这种心理,就不敢口无遮拦,信口雌黄;就不敢什么事都敢做,什么场所都敢进,给老百姓添堵;就不敢什么好处都敢捞,什么东西都敢要,给老百姓“上眼药”、令老百姓发指。相反,就会以临深渊、履薄冰的小心,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兢兢业业做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会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知民情、顺民意、得民心。如是,就必然会干出一番让老百姓满意的业绩。

官员“怕”老百姓,老百姓幸甚!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