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早春,我读到这本《晓梦》书稿的清样,作者吴夏旸是南开中学高中理科班的学生,她从小喜欢和文字耳鬓厮磨,十岁左右就读完了《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阅读成为她的最爱,写作使她感到快乐。这本《晓梦》就是她中学时代的作品集,但是如果把它看成是当下充斥市场、散发着铜臭味的泛滥成灾的中学生作文选本,那无异于将珍珠当鱼目了。与配合应试教育和赚钱而出版的作文选相比,这本书所收进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随笔、剧本等,是闪耀着一个青年奇光异彩思想火花的文学作品。作者冲破了应试教育对青少年的思想禁锢和创造力的束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认识世界,对各种社会现象和历史人物,进行自己独有的“这一个”的分析和点评。
吴夏旸是一个很有思想的青年,她所讴歌的信仰是什么?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她写屈原:“因为爱得太深,深得难以自拔,你选择了放弃生命去追随……你留下的是充满了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眷恋的楚辞。瑰丽雄奇,华丽凄婉。”她在《完美的人生》中写道:“有那么一种人,他们一生中最完美的瞬间,就是在死亡前,对着死神微笑的那一刻。比如星殒大地魂归长天的李剑英,比如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比如烈火中仍像巨石一般的邱少云。那一瞬间已足够完美,完美到可以将他们的整个人生升华。虽然他们并没有亲手接过那勋章,但他们的名字却不只刻在勋章上。”
在十几年的阅读中,吴夏旸吸收了中国文学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她携着自己的笔,走上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创作道路。
我赞赏吴夏旸的批判精神,其锋芒直指青少年深受其害的应试教育:“我们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少夺了几块金牌,媒体会吵得翻了天,但是中国上亿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媒体全变了哑巴……如果今天的学习只是为了那个充满了空洞和虚荣的成绩单,明天就当臭抹布一样扔掉,那么我不认为有什么意义。”她揭露的现实是“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却像是地平线,永远都走不到”。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吴夏旸从年少就喜爱读书,但她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成绩,在班里总是处在中下游,一向不被老师看好。这是为什么呢?她不愿写那些在她看来很“媚俗”的东西,如捏造一个足以登上感动中国舞台的故事,以博取老师的分数;她不愿意初中三年几十个作文题,都只用三个素材解决,她乐意每看到一个题目就发动无限遐思,挖掘生活积累,努力在千丝万缕的思维中,找到一条别人未曾发现过的,并敢于把那毫不掩饰张狂的文字搬到卷面上。应该说,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允许她这样做,个性创新并不重要,循规应试才是王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就无法构成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读吴夏旸的作品,流畅、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还有几分老辣。她吸收了古汉语中的活素,提炼了群众语言中的精华,注入了她本人思维中的灵性,形成了她自己的语言风格。
晓梦是美丽的,晨阳更是美丽的。希望作者在以后的文学创作上,根扎大地,胸怀民众,为你深爱的祖国播洒阳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