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让这些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潜能充分释放?
刘世锦:最为关键、难度最大的是破除制约这些新增长点潜能释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这样,培育和启动新增长点很大程度上就转化为新形势下如何深化改革的问题。新一轮改革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围绕新增长点展开,抓住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推动改革,产生增长效应,使改革和增长互为促进。
——以放宽准入、引入外部投资者为突破口,发掘基础设施领域投资潜力。例如,铁路部门仍有一定投资增长潜力,但融资能力受限。应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改革企业体制和投融资机制,引入行业外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新的投资者。其他基础设施领域,如电力、石油、天然气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可能推进类似改革。
——以加快土地、户籍、财税体制改革,提高集聚效应和生产率为突破口,稳步而持续的推动城镇化进程。下一步推动城镇化,应当以提高城市的集聚效应和生产率为核心,推动土地、户籍、财税等制度改革,让人和地这两个基本要素更好地流动起来,促进优化配置,使潜在的需求释放出来,走出一条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
——以形成一批有长期稳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产业重组和升级。增长速度放缓后,工业的快速扩张期基本结束,产业内的竞争和重组将会加剧,出现购并、重组的高峰期,从而提高集中度。在此过程中,政府基本职责是促成和保护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参与重组购并的各种要素的流动和组合提供政策支持,并提供基本的社会安全网的保护。如何处置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是政府难以回避的重要问题。此外,在国家层面,应当从长计议,制定规划,以识别、支持在今后二三十年具有稳定持续竞争力的产业。
——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突破口,促进消费升级。从过去一些年的情况看,中等收入群体是扩大消费的主导力量。这一势头将得以持续。应当通过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公共服务、发展消费金融等措施,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提升其消费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在升学、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机会均等,提高社会的纵向流动性,使更多的人通过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而进入中等收入群体,通过更多的创造财富而扩大消费。
——以开放促改革为突破口,谋求更高水平和质量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国内的诸多改革,都是通过对外开放而推动或“倒逼”的。这一条经验今后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以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以与有关国家达成自贸区协议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为契机,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特别是服务业领域的改革;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带动国内大学教育体系改革等。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利用国际研发、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并使之与国内产业链有机衔接。
——以涌现一批创新型的行业领先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创新的重点是处在行业领先或龙头位置的企业。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逐步增多,但大多数处于基础产业和有一定垄断性的行业,来自制造业领域的大企业为数寥寥。而要真正成为创新型国家,关键取决于能否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出现一批创新型的领先或龙头企业。为此,最重要是营造公平竞争、有利创新的环境条件,切实做到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在那些创新元素涌现的地方,领导者要敢于打破常规,以敏锐眼光和满腔热情予以扶持。近年来,一些政府看不见、瞧不起的领域创新成果脱颖而出、成了大气候的案例,很值得深思。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包容性的政策环境比一大笔科研经费更为重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