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崛起中“战”与“不战”(4)

美国在崛起中“战”与“不战”(4)

美国对德、日的战争

尽管美国做出巨大的努力,避免与大国发生军事冲突,但由于20世纪初世界上还有另外两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德国与日本,它们继承了旧式大国崛起的模式,不仅挑战原霸权国——英国,而且容不下其他同期崛起的国家——美国,结果导致世界发生战争,也迫使美国不得不介入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时,美国无意加入战争。威尔逊总统在内阁会议上表示:“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方获胜……尽管德国在残暴地草菅人命,而英国也在攫取财富。”威尔逊的主要智囊爱德华·豪斯上校曾说:“如果协约国战胜,这就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俄国将主宰欧洲大陆。如果德国战胜,那就意味着在未来几代人的岁月里将盛行坏到无法形容的军国主义的专制统治。”看来美国巴不得战争双方两败俱伤,而它在“中立”的幌子下与欧洲的交战双方保持频繁的商业往来,大发战争横财。然而,德国海军从1915年2月开始进行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商船和人员伤亡不断。起初,美国政府除了提出抗议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制止对其利益的侵害。直到1917年初,美国政府才把矛头对向德国。这主要一是由于德国在克制了一段时间之后,于1917年1月31日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的举动,完全阻止美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沉重地打击了以贸易为立国之本的美国;二是美国政府获得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发往墨西哥的电报。其内容建议德墨结盟对付美国,竟然要渗透到美国凭借“门罗宣言”建立起来的势力范围,甚至直接威胁到美国的后方;三是战争期间,美国在英国的商业利益远大于美国在德国的经济利益。美国终于在12月7日向奥匈帝国宣战。美国作为生力军的加入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德国失败是必然的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新的国际机制来维护和平。这包括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联组织、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一次世界裁军会议、1928年由美国倡议并有62个国家签字的《非战公约》,它们“一致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正式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等。然而,所有这些办法都无法阻止另外两个崛起的大国(日本和德国)在各自的区域不断地侵犯邻国,并最终发动战争。整个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忙于处理国内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面对日本在中国的扩张,美国仅采取了“不承认主义”的政策,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干预手段来阻止日本的侵略。胡佛总统曾这样讲:“无论是我们对中国的义务,我们自己的利益,或者我们的尊严都不需要我们因满洲问题进行一场战争。”在欧洲,德国大规模扩充军队。1936年初,德军开进非武装的莱茵地区。年底,德国和意大利两国结成联盟——轴心国。欧洲的和平面临威胁,而美国政府几乎视而不见,认为与己无关。1935年8月31日,罗斯福总统批准国会通过的一项中立法,规定当外国国家间发生战争时美国不得向任何一方输出武器和军火。1937年4月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70%的美国人认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个错误。公众都不想看到新的战争。国会议员普遍认为要减少军费开支,把钱用在解决国内问题上。无论是中国南京政府的高官或是英国首相张伯伦都对美国不对这两个侵略国家采取强硬政策感到失望。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政府才充分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1939年1月的国会咨文中,罗斯福指出,“美国的外部危机大于内部危机”,而在这样一个危机四起的世界中,“我们的《中立法》……可能实际上援助了侵略者,而使被侵略者得不到援助”。至1940年6月,德国就征服了西欧大部。1941年九、十月间,德国潜艇不断地袭击美国驱逐舰。罗斯福宣布,“射击已经开始,历史将记住谁放的第一枪”。“希特勒的鱼雷直接对准了每一个美国人,无论他是生活在我们的海岸,还是最边远的角落”。1938年底,日本宣布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欲把美国的势力从西太平洋赶出去。1941年12月7日,日本干脆发动了对美国在夏威夷海军基地的突然袭击。在这种形势下,美国不得不在这个年底对日本和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阵营宣战。

特别要指出的是,美国避免战争并不是因为害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基本解决了自己的国内问题并发展起具有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要出手就一定要把敌人打垮。1943年1月,盟国领导人结束卡萨布兰卡军事会议之后,罗斯福对记者们指出:“只有把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彻底消灭干净,世界和平才能到来。这就是说,这次战争的目标可以被描述成这样一个简单的公式:要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无条件投降”。反法西斯阵营把德日意打得落花流水。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