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的中国气息(3)

摘要:外交部大楼、警察总部、医院、糖厂……在塞拉利昂,你能时时感受中国气息。中国以平等的姿态来到这里,建立朋友般的合作关系,为非洲带来了欧洲和美国未能给予的机会。

她笑着说:“中国人热情、努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习汉语后,不论我们从哪里来,都是一个家庭。”

从战乱中走出的塞拉利昂虽然在重建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仍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疟疾、霍乱、黄热病等时时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和持续的电力供应是政府尚未解决的巨大民生难题。

高强是塞拉利昂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志愿者,他每天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去干净的水源取水。

晚上,记者从住宿的酒店往外看去,弗里敦城一片黑暗,很少看到有亮灯的地方。很多地方一天24小时全靠发电机解决电力需求。

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部分俯瞰画面   新华社记者邵海军摄

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经商参赞处参赞刘玉林告诉记者,中国援建的水电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希望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完工,到时候可以部分解决首都弗里敦市民的用电问题。

据统计,2011年塞拉利昂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0亿美元,人均仅333美元,同期美国的人均GDP是该国的143倍。

尽管这个西非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但是每个人脸上似乎都充满自信。

尤尼萨·塞萨伊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也是一穷二白,如今靠自己努力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增强了信心。”

这也许是中国给这个西非国家带来的一笔精神财富。(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