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博斯金
中国经济必须要经历的几个转型,包括以内需拉动经济、降低储蓄率、金融产业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转型不管怎样都会发生。
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跟大家介绍一下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来回应从国内到国际的一些挑战,包括民主到经济增长转型等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讲一下在这样一个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大背景是能源石油价格飞涨,还有银行业的问题,另外还有主权债务危机和可能的蔓延。当然,我们这样一个主权债务危机现在暂时有一个喘息的空间,全球的经济还会遇到其他的风险,比如可能会陷入双底衰退,这样一个风险至少在暂时得到了减少,中国的发展是绝不可能达到衰退的定义。另外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很多国家会陷入长期的经济停滞,这个我们称之为新常态。
刚才讲的这些问题和长期的风险在发达国家有这样一些风险,在一些财政金融监管机构,他们现在正在收回他们自己原来的财政刺激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政策举措,比如说美联储一直把利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近零的水平,另外还在修复资产负债表。另外,还有在政治上,在经济上非常困难的一些退出机制。在过去央行一般会等比较长的时间,有时候太长才来提高利息,他们等的时候一般太长,主要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发达国家尤其如此。通货膨胀是发展中国家最近看到的一个问题,虽然不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但是需要大力的调整才能把通胀抑制住。另外,发达国家也需要更深刻的改革。我想讲一下欧洲和美国,最后再回到中国。
刚才有两个大的问题,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了这个事情,有些工作需要来开展为什么复苏到现在还是这么的疲软,我们知道发达国家有这样一些危机,金融行业的危机,一些发达国家有一些很小的复苏,但是美国的复苏也是速度比较慢,欧洲区的复苏短期看不大可能出现。另外,我们还看到两个大的问题,就是短期要应对的问题,在这种深层次的衰退里,没有看到特别好的复苏,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总是要有很多复苏的痛苦。我曾经担任其他职位的时候也见证了这样一些危机以及之后的痛苦,包括90年代末,当时我们经历的并不是非常让人振奋的过程,虽然最后复苏了,也为之后的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但是有很多的痛苦在这个过程中。
我再来讲几个转型,中国经济必须要经历的几个转型,这些转型中不管怎样都会发生,有些会因为政策的决定,包括北京、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决策,它的速度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相关的影响。
很多人都回顾了温总理以及很多国家领导人他们在讲话中提到的目标,就是要把中国转型为一个更加以内需为拉动,而不是投资和出口为拉动的经济,另外要降低储蓄率。不要再以国有企业或者是国民经济为主导,要以更多的倾向于私营部门,以及私营部门自行的治理。另外,金融行业、保险、银行一些行业的开放,另外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必须要朝前走。我们的发展论坛几年之后可能都会见证这样一些改革的进行。法制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也继续要进一步加强。人口结构的压力在中国也会加强,我也会就这一点来展开谈一谈。还有快速的老龄化有很多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于企业的成本。
能源对中国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是很大的能源消费国,最近有一些技术方面的革新改变了美国在能源方面的状况,比如一些低成本、低污染技术的出现,在中国也是有这样一些发展,对于中国来说,这些技术对于中国增强能源安全都是非常有益的。把中国这个社会从中低收入转到中高收入或者是小康的社会,不同的国家这个路走起来的速度不一样,中国也在走这条路,是一个长期的增长,长期的增长不会是10%这么快,可能会因为人口结构或者是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稍微降一点,7%、8%的水平。
要朝着高附加值的工作来迁移,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转型,这对就业也会造成很多影响,特别是在收入分配中金字塔底部的这些人群,因为很多人讲到的服务业扩张、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可以从中收益的。还有人力资源的技能提升,要通过再就业、再教育等一些项目来提升整体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刚才讲到的这些不平衡的现象,第一是经常账户的失衡,虽然中国盈余现在还是净进出国,像一些国家像美国是净进口国,他们是赤字,这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经济规模非常大,引进中国、日本等盈余国的资本来支撑它的消费的这样一种模式导致的。还有一个非常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状况的保持,对于全球的再平衡是不利的,所以需要改变这样一个状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