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一下中美两国,我们看一下中国的盈余,美国的赤字,他们曾经会说不要来看两国之间的逆差顺差,要看全球范围内的。我们看到中国一些出口使美国能够有能力来从中国和其他盈余国进口资本,来支撑它的消费,推动它的经济,但是这样一个模式需要逐渐的调整。很重要的是,大家必须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储蓄与消费的失衡,消费不高,储蓄很高,美国相反,中国的消费大概是35%左右的GDP,与其他经济体比还是非常低的,即使那些收入水平或者是经济繁荣水平没有中国高的那些国家,这样一个比例需要随着时间推移来增加。还有中国的老龄化,主要是对比中美两国,主要是看下一代,中国再过一代就会成为比美国更老龄化的社会,这有很多的影响,一个影响就是在储蓄和投资方面的影响,公共政策、社会保障体系设计方面的影响,可能在社会福利、养老金方面需要进行更多的投资,另外税制也要改善,要以比较低的税率,但是要加大这个覆盖面,这方面有很多的经济工具可以来使用,必须要使用这些工具来为社保体系赤字注入资金,为那些老龄退休的人口来提供养老的支持,未老先富是我想为大家提出的一条建议。
在发达国家,在快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做这个工作非常难,但是中国现在手有多很多的钱。对于中国来说将会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四代可能都同堂,都还健在,这个对于家庭会造成很多的压力。比如你要有更多的储蓄和保险产品来防御各类风险以及这些人生活方式的选择,生活在哪里,怎么出行,所以对于社会的改观有很多的影响。美国和英国都是很大的石油进口国,虽然进口量降了一些,但是能源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关乎安全的国内。看一下国内的进口和产量的比对,中美是比较类似的。在美国接下来十到十五年会有很大的改观,在美国,在加拿大,比如说油砂和页岩气技术的成熟,使美国在天然气方面更加自给自足,成为能源自给自足的国家。另外也可以使这些项目不用有政府大量的商业补贴就可以实现自主经营,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应对一些环境方面的压力,包括煤炭燃烧方面造成的压力。
中国怎么来维持它的能源安全呢?根据我的一个统计,中国页岩气的储量要比美国大,所以这是有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中国来改变它的能源结构,更少的依赖进口的天然气,加大国内自己的生产。
再来讲一下财政政策,高的税率对于投资、对于消费来说都是一个障碍,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这些工作的劳动人口就能够很自由的进行移动。中国有很多政策的承诺来设计它的养老体系和社保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改革它的税制,使税赋尽可能的轻。另外也需要关注的是税收要慢慢的来改,另外国家的债务水平也要来调整。如果消费不能够刺激起来的话,就必须要增加税赋来偿还你的外债,这就是美国在接下来几年将要发生的情况,因为现在对于债务本来就已经有一个上限,就有一个去杠杆化,去债务的进程。
另外有很多人在领取非常丰厚的福利,另外一方面财政又无法把债务水平控制住或者是调整下来,这样是一个矛盾。所以一个简单的公式,基本的预算和对于政府债券的利息决定了总的债务的量。一方面只要能够把基本的预算做好,增长率保持的也不错,这样就可以未来保证了债务不会剧增,在未来征税也不会带来新的短期的负担。相关的税收转移支付也可以进行一些公共和社会方面的支出,同时他也取决于人口工作的比例,还有相关的社会福利总的水平情况,如果有太多的人和太大部分的人在享受社会福利的话,可能就会带来太多的负担。中国的财政状况在短期来看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今天早上为什么说之前在危机发生的时候,中国财政和金融当局还是有较大的蓬勃的空间。在债务GDP比率当中,不断有什么样的定义水平,我觉得在中国还没有达到危险的境地,在未来可能需要关注一些远期的社会保险方面的负债情况,但是中国现在有了一个高增长率,有一个很大的外汇储备,有很高的储蓄率,这都是现在一些基本的财政状况,在我看来是一些优势,尤其涉及未来架构和体制的时候,这样可以保证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干扰。
现在可能就要提前做出稍微放缓经济一点的步调,因为当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可以卖的起,但是如果再过几十年,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相关的举债或者是债务看上去不是那么便宜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所有的国家在发展过程当中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他们再平衡的过程,一方面把政府的债务给降下来,然后把他们的赤字给降下来,现在在发达国家这个水平已经是非常高了,非常危险了,但是他们这么做的同时也不会带来短期经济太过疲弱。在美国的政治体系当中,很难做到两全其美的事情,一方面要把双赤字和债务降下来,尤其在中期债务要降下来,另外立刻实施是不可能的,因为需要国会的批准和政治的体系,这个体系更多是寻求短期的收益,而不是解决中期或者是长期的困难。虽然在过去我们做过一些明智的选择,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财政方面的调整,我们债务占GDP比率降了5%,最近我们看加拿大也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他们的联邦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支出的债务比例也出现了大幅收缩的情况,让它成为一个典型的福利国家,然后变成了一个更加市场化的国家经济的模式,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在应对这种挑战方面可能有更好的机会,我想中国领导人也能够认真的处理并且成功的应对这些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