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是什么拖了“中国创造”后腿(2)

程京:是什么拖了“中国创造”后腿(2)

管理“不专业”侵蚀创新根柢

身为院士,却不得不奔波于宴席之间,希望在觥筹交错中换来批准许可。他说,这个时候只能把尊严搁在一边。新的科技革命不仅是对创新能力的洗礼,也是对施政水平的考验。“政策只有在懂它的人手中,才会发挥作用”,程京说,他能察觉到一些官员的“能力恐慌”。“许多领域都非常前沿,而官员的知识就捉襟见肘了。”因为不懂,不少官员宁可选择搁置,以避免“犯错误”。“比如生物芯片的相关技术,有些能受理,有些就只能一直拖着。”

而在美国工业界的3年经历,带给程京截然不同的体验。“我在美国申请专利的时候,专利律师并不仅仅是把申报材料转化成法律格式。他们中的许多人拥有博士学位,有过科研经历,或者做过专利局审查官。”如此专业的人才,甚至会进一步参与产品的研发。“我们经常担忧原油、天然气过度进口,担心能源命脉受制于人。但当电子工业、生物医药工业的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时,工业革命的基础在哪里?”

程京坦言,中国发展的新兴产业中,有许多关键原材料不能自给,成为工业革命的一大短板。主管部门往往关注速度、关注产出、关注对GDP的贡献,都是最后的环节。“谁去关注最开始的环节?”面对原材料工业研发在顶层设计的弱势地位,程京很无奈,“对于工业的理解,不能如此片面”。

这种“不专业”甚至还践踏了科研工作者应有的尊严。“别看我在清华大学当教授,很风光。但是一换到企业领导的身份,就只能把脸面搁在一边,低三下四去求政府官员高抬贵手。”程京说,他很多时候需要亲自在酒桌上应酬。在这位工程院院士、清华教授的背后,有着一番不为人知的酸楚。 

政策“不畅通”吓退创业人才

创新不仅需要开辟入口,更要规划出口;不仅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有进无出的制度困境,会让招来的人才再度流失。“用5—10年时间引进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这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列举的目标。从千人计划到长江学者,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引才,在人才的竞争中,中国使出全力。

但是,像程京这样的“老海归”,面临的往往是“出口”问题,也就是找到用武之地,找到施展空间。“如果发现没有门没有路,那么想进来的人就会望而却步,已在其中的人也会抽身离开。”在程京看来,人才是革命的要素,信心是留人的关键,而政策是信心的来源。“在生物领域最顶级的杂志中,每期至少有1/3的文章署名中有华人。”但当追问这些华人在哪贡献、为谁服务时,答案往往令人失望。“我读到一个数据,在医药与生命科学行业,全球44%的CEO认为应该在中国加大研发投入或建立研发中心。如果政策依然未能打通出口,恐怕会有更多人才转而去为他人服务。”

如何破局,程京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挂职期间,他曾被咨询一个问题:如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程京的回答很简单:一是退税,一是政府采购。“退税应该退给创业者,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些,帮助他们挨过创业期,以免半途而废。”

而政府采购,则是程京认为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商品化、实现盈利的便捷通道。“每家高新技术企业都有若干产品,如果政府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购,几个亿、十几个亿的销售额都并不见得是难事。”博奥的耳聋基因芯片,就因为有北京市的政府采购,而实现了亿元的销售量。在程京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早已开始。“这次中国有着最好的历史机遇,不应再错过。”程京说。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