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有听众向央广新闻热线爆料,说河北省邯郸市的天然气公司突然开始涨价。经济之声记者丁华艳立即进行了跟踪采访。一位邯郸市民告诉她,从4月1日开始,邯郸的车用天然气涨价了,但是奇怪的是,他们没有看到任何政府的红头文件,只是加气站贴了个告示。邯郸市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用户服务热线表示,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每立方上涨了两毛钱,是接到市政府的通知涨价的。(4月4日中国广播网)
曾几何时,关于“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消息甚嚣尘上,弄得各地人心惶惶,引发了“抢气”风潮。前几天,发改委有官员明确表示,“天然气价格将大幅上涨”的消息完全不实,纯属无稽之谈,个别媒体散布不实信息是极不负责任的。遗憾的是,没几天,长春市燃气价格上调,幅度很大,远超国内天然气平均售价。长春市发改委官员解释说:长春市天然气价格涨价是“个案”。又没几天,邯郸市天然气突然涨价,依据是两年前的听证会。难道这又是“个案”?公众不禁要问,还会有多少“个案”接踵而至?涨价的地方还归不归中国管?国家发改委的表态对他们还有用吗?“个案”涨价的底气何在?如果这类“个案”安然无恙,势必会在国内引发天然气涨价的“蝴蝶效应”,政府的公信力将被践踏得一塌糊涂,老百姓以后还能信政府说的话吗?
天然气同水电等能源一样,与民生息息相关,其价格调整必须慎重。并不是说就一定不能涨,涨价的前提必须是亏损。事实上,国内大部分城市天然气经营并非亏损,反而赚得盆满钵满。中国燃气2012年报显示,2012年实现营业额189亿港元,年度溢利11.4亿港元。深圳燃气2012年年报显示,当年营业收入89.68亿元,实现净利润5.28亿元。而此次处于涨价传闻风口浪尖的北京,其市属天然气集团2012年盈利竟高达21.3亿元。
眼下,天然气市场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定价应保本微利,体现战略资源配置的公益性。在不亏损的情况下,垄断经营的国企打涨价的算盘,缺乏社会责任感,太不厚道。天然气涨价,只会加重中下游行业及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物价上涨,严重伤害终端消费者的利益和幸福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很清楚,在天然气问题上,必须全国一盘棋,令行禁止,对不听话的“个案”,当予以惩处,以儆效尤,这是对百姓“说真话、交实底”的必须。当然,天然气价改也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前,对于存量气,宜以稳为主。各地对增量气的依赖程度不一样,人均收入和收入分布不一样。确需提价,要真正听听老百姓的意见,晒晒账本,接受社会监督。提价后,政府应给弱势群体补贴,算清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账,让弱势消费者真正得到帮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