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费之争当如何作结

微信收费之争当如何作结

近期,微信收费之争可以称得上最热闹的公共话题。微信软件的开发者腾讯公司掌门人马化腾上个月明确表示微信收费是谣言,微信的开发团队则在微博上对网间流传的三种收费方案辟谣,但并没表示不收费。作为通信管理部门的工信部则表示微信收费是合理的,而据最新披露,工信部官员表态称微信收费是肯定的,正在制定具体方案。所有这一切,都让微信收费与否变得扑朔迷离。

对此问题,相关各方所处的位置不同,主张也就不同。电信运营商一方自然主张收费,因为微信等OTT的存在导致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呈萎缩态势。广大用户则希望能继续享受“免费的午餐”,而腾讯公司为了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自然也不希望收费。那么,微信到底该不该收费?运营商所陈述的理由是否充分?国外的情况可否作为借鉴?

微信用户已超过3亿,每天产生庞大的数据流量。但流量过大并非微信收费的理由,因为流量费用已经在由广大用户支付,用得越多花得越多,运营商的收入也越高,这是公平的。如此,微信如果再收费是不是涉嫌重复收费呢?事实上不是这么简单。在通信网络中,传输的语音文字视频等具体内容叫做业务信息,除了业务信息外,网络上还流动着大量通信设备(手机终端、交换设备等)的控制信号,包含用户信息、设备的忙闲状态等指令,这些信息被称为信令。微信这样的即时通信程序之所以能“时时在线”,需要占据大量的信令资源,这有可能造成信令传输通道的拥堵。运营商主张不只对流量收费,对信令的使用也要收费,公平地讲不是没有道理的。

实际上,只要是网络传输都要占据信令资源,比如发微博或浏览网页,但关键是微信的“时时在线”状态,需要时时刻刻占据着一定的信令资源。另一方面,这种“时时在线”(能随时收到语音或文字信息)取代了运营商的角色。本来,只要手机待机,能够“时时在线”进行无线通信是运营商的专利,现在出了个微信,就如同凭空多出一部手机,只是这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再也不经过运营商,运营商沦为了一个管道和工具,这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处境自然让运营商难以接受。这也是为什么眼下很多人把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称为小运营商的原因所在。

更进一步,“时时在线”占据信令资源也不是必然收费的理由。现在有很多社交软件比如陌陌等,同微信是一个原理。但运营商为什么没有“盯上”陌陌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还没有做大,用户只有1000多万。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哪个OTT应用达到了微信的规模,那么毫无疑问也会成为运营商的“关照对象”,这也是眼下传统运营商同OTT激烈博弈的根源。

既然是利益之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能不能作为借鉴呢?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做法不一,如美国有运营商推出每月50美元的套餐,不限流量,不限性质,任意使用。在德国,对于微信的OTT应用,有的运营商实施付费下载,有的是收取语音通话费用。在我国香港地区,电讯盈科已经开展了8港元任意使用微信的业务。而有韩国微信之称的kakaotalk,也在收费与否上同各方激烈博弈。可见,对待OTT,世界各地有的收费有的不收,千差万别,不足为训。

微信收不收费,没有模式可循,但有几个原则,却是运营商不得不重点考虑的。首先,必须考虑用户利益,特别是在我国,运营商作为国企,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如果说收费不可避免,那怎样收费,收多少,要考虑到用户的接受程度,像工信部部长苗圩所说的要考虑用户利益、不宜收费太高,是比较中肯的。还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合作比对抗更好。运营商不应以市场份额的优势来强行打压竞争对手,而应该认准形势,通过合作实现双赢乃至多赢。纵观世界通信业,以数据流量为主要盈利点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也不应该故步自封,抱着传统通话方式和短信不放。因为,收费与否固然是企业行为,但不要忘了,对于微信这种非必需品,广大用户是可以用脚来投票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