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管理越来越精细 学术研究越来越粗放

学术管理越来越精细 学术研究越来越粗放

最近,有学者呼吁,不要夸大学术腐败,认为,学术腐败不能与吏治腐败、司法腐败相提并论,夸大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无疑不利于学术界、科学界的健康发展。另外,还有一些论者甚至不同意使用“学术腐败”一词,实际也是认为学术腐败的程度并不严重。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今的学术腐败越来越严重。相当多的学者和我有着相同的看法。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说:“如今世道变了,学术界也不是原先人们想像中的学术界了。无论是在大学、科研机构还是出版界、期刊界,不如人意之处越来越多。娱乐界,固然问题多多,但那本来就是‘娱乐’人的。学术界现在也有向娱乐界转化的架势,也开始‘娱乐’人了。”

前一阵,匈牙利总统施米特·帕尔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最后不得不因巨大的压力宣布辞职。再如俄罗斯、韩国等惩治起学术腐败来都毫不手软。我们经常会出现“板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怪象,导致学术腐败有愈演愈烈之势。我们的“板子”为什么不敢或不能“重重落下”?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两方面。

一是人们对学术腐败抱一种“见惯不怪”的容忍态度。这种现象是十分可怕的!这意味着对学术腐败“见惯不怪”已近乎成为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人们已经觉得对其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了,于是便也“不怪”了,甚至不以为耻了。“见惯不怪”还有一种十分突出的表现是“集体学术腐败”(或者叫做“有组织的学术腐败”)。在高校,为了本校的课题、项目、获奖、人才计划,甚至为了评到院士,集体造假、集体“公关”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这里被颠覆的不只是正常的学术价值观,同时被颠覆的还包括正常的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二是学术管理者(界)自己也参与腐败,甚至比学术研究者(界)更腐败,比如有的管理者大搞“权学交易”,凭借手中的权力在学术界“通吃”,即学术课题(项目)、学术评奖、学术荣誉、学术职务、学术利益“通吃”。学术管理界自身的情况如此,怎么可能下真力气去查处、整治学术腐败呢?记得某年,管理者曾组织过声势浩大的清查干部“假文凭”的运动,但由于清查者自己也有不少假文凭,清查活动最后便不了了之。

当下的学术腐败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管理体制出了问题。学术管理体制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计划学术”、“审批学术”、“政绩学术”,学术研究目标“指标化”、学术评价“数量化”。

我们先看“计划学术”。我们的经济越来越市场化,可学术似乎在沿着相反的方向走,即越来越“计划化”。现在高校的“项目(课题)计划”、“人才计划”、“研究基地(平台)计划”、“工程计划”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全部由各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下达。人们看待其重要性和意义的大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下达相关计划的行政级别。“审批学术”与“计划学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行政计划”自然有“行政审批”,便也自然有了向行政审批者和行政审批机关的“公关”、送礼、行贿的学术腐败行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