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杨永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考(11)

 

(二)重要性

首先,我这里有个界定。在整个文化建设当中,公共文化是里最基础、最核心的要素。我给大家打个比方,我们的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就是教育里面最核心、最基础的。如果不能够让全民族有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包括给他一些基本的科学素养、教育素养,他就没法去接受更好的知识,公共文化也是这样的。如果你不能够去保障他最基本的文化权益,他就没有办法去了解更多的这些文化内容、文化形态。

文化部有位部长也讲到了,公共文化,他用了一个词叫文化民生。他说是老百姓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最基本的服务类型。事实上在去年国家颁布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里面,把公共文化列为了一个重要内容。换句话说,公共文化是我们国家整个公共服务体系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

既然是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性质就很清楚了,我这里叫由政府负责提供,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负责提供,就是说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责任,跟义务教育也是一样的,义务教育也是政府的责任,义务教育在国外是强制性教育。如果学龄儿童到了学龄阶段,你不给他提供义务教育的话,政府违法。如果学龄儿童到了学龄阶段,他自己不接受教育,他父母违法。所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权益。

大家也知道,我们每个人的文化需求是多元化的,而且文化这个东西,它本身又是很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文化需求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公共文化它不可能满足老百姓所有的文化需求,所以这里面它实际上是满足老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什么是基本文化需求?在六中全会文件里有一个界定,我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下。第一,每个老百姓都有权利能够看到电视,能够听到广播,能够读书看报,能够进行公共文化鉴赏。比如说一些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够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当前这个发展阶段,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在城市里面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很多西部地区,在很多农村地区,还真是问题。

我刚才讲到了,为什么我们在很多边远地区文化安全形势那么严峻,就是他们没有渠道去了解我们现在这个国家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也没有渠道去满足他们的一些基本文化需求,所以他们才会被其他一些势力、其他一些组织所蛊惑。

那么政府的责任就是要保障老百姓享受这些基本的文化权益。当然了,这个只是国家层面的界定。每个地方它发展阶段不一样,这个基本需求内涵也不一样。文化部门它的任务是要监管全国各个地方这些基本权益要保障,如果哪个地方保障不了,比如说西部很多贫困地区保障不了,没有问题,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保障。

对于很多东部地区,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早就保障了,那么他可以把当地的基本文化需求、基本文化保障的内容再提升,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提升,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减少,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这是公共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

(三)内涵和构成

1.  设施网络体系

首先它有一个设施网络体系,你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你首先得有一个阵地、一个平台。以前我们主要的网络体系,主要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也包括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人俱乐部等等这一系列的设施组成,但是那个时候更多的是固定设施。这次“十二五”里面我们提出来了,其实我们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不仅仅是固定设施,还有流动设施,比如说流动舞台车,在广东深圳街头有很多流动的图书借阅车,这是流动设施。

还有数字阵地,像文化共享工程,今天上午我们在天津调研就调研它的数字文化,现在做的非常好。怎么样通过数字渠道让老百姓更容易享受这种文化的产品跟内容。比如说我在网上跟一些文化的专业人士交流、互动。今天上午和平区有一个数字文化网站,上面有幅画,他可以教你怎么样鉴赏这个画,你有什么好的作品也可以传到网上去,有一个网络社区,有兴趣的可以去交流。所以现在叫固定设施加流动设施,加数字阵地,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跟以前不一样了,这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一个新的方式。

2.统筹城乡

目前我们国家在公共服务建设,不仅仅是文化服务,在公共服务建设里面都面临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向城里集中。在城里面,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向少数几个公共服务机构集中。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我上学的那个小学现在基本上建筑已经塌了,没人了。后来我回去就问亲戚朋友,说现农村里没有老师了,老师都去哪里了?很多老师在师范学校毕业以后,为了进入教师队伍,能够吃公家饭,愿意到农村没有问题,但是到农村任教以后,首先想着的事就是怎么进城,进了县城以后想怎么样进到大城市里面,农村留不住人的。这叫优质资源越来越多向城里集中。

在城里也不是说所有的学校都一样,所有的文化机构都一样,优质资源越来越多的向极少数的更好的机构集中。比如说现在北京,最好的小学就那么几个。这是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上的一个不均衡带来的,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中央在讲现在要统筹城乡,在一次会上,我发言说现在统筹城乡最大的问题,不是去建那么多设施,更多的是人的问题,服务、人最关键,什么人?教师、医生,包括文化专干,也包括其他的。这些人如果不到基层去,不可能的。我们的公共资源配置上有严重的问题,本来在文化领域钱就不够,但是还大量的用在城里面去建这些少量的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