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杨永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思考(12)

3.公共服务均等化

教育也一样,好多教师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学校,公共服务均等化怎么体现?我们在05年、06年做了一次调查,跟世界银行一起。在上海、大连、西安、成都、深圳五个城市做调查,其中有一项调查我们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大家都知道是就近入学原则,但是还有很多择校的。后来我们调查什么人在择校,统计局帮着我们做入户调查,哪些学生在择校,择校学生是怎么个择法。后来发现,择校当然要去更好的学校。

后来发现什么学生在择校?家里面有钱的,家里面有权的人,他们家的小孩有更大的机会去享受好的这种优质资源。像广大的农民工、外来人口,家里面比较穷的,他们这种资源就差了很多。前年中央有一个工作,就是农民工的问题,我当时也去参于调研了。我们看北京的农民工,他们这种文化的需求很旺盛,但是资源太匮乏了。现在我们国家城里面有2.42亿外来人口,大概占了城镇常住人口的30%到40%。

如果说这30%到40%的外来人口在城里面不能融入的话,将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本来在城里面,从受教育到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们融入了城市,那么一定会带来城市的隐患,融入城市还不仅仅是关注他的经济权益、法律权益,他的精神权益也很重要,他们从精神上、从价值层面真正融入这个城市,能不能得到这个城市的认同,如果他们融入到城市,他们回到农村又回怎么样。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现在全国大概也是好几千万,这些人在城里出生的,对农村根本没有什么了解,他融入不了城市,他也回不到农村去,那一定会成为城市的隐患,又会怎么样?现在面临的问题,非常大、形势很严峻。这是设施体系。

4. 建立群众的需求反馈机制

还有就是文化产品创造和生产体系。有设施还不行,还得有内容,那么在创造上面,当时我们提出了,最重要的一块,就是要建立群众的需求反馈机制,我们的公共服务提供,财政花钱为老百姓做好事,好事不是随便做的,你要去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再去做什么,你不能花了很多钱,最后发现并不是老百姓需要的,我刚才也举了很多例子,所以要建立老百姓的需求反馈机制。

这次文化部在东城区做试点,东城区文委他们现在在尝试怎么建立一种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那么根据老百姓文化需求的反馈,去有针对性的为老百姓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叫需求反馈机制,这个也是这次在文化部的规划里面比较关注的,就是我们的文化一定要源于老百姓。

5. 供给方式

另外就是供给方式。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基本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就是政府的责任,但是公共服务由政府负责提供,并不意味着政府亲自去提供。政府也可以采用政府采购、市场购买,包括补贴等等方式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最近我在关注公共文化,虽然我们现在国家、省、市、县在公共文化投入上,经费在逐年增加,但是离我们现在目前文化所需要的经费还有很大距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无论从资金投入方面,还是从项目的一些运营方面,如果现在能够参与进来的话,就能够减少我们政府的压力。所以这个也是这次探索的一个重点。现在很多地方也在探索政府采购、公共服务。政府给一些政策,让一些社会力量来投资办博物馆,民办图书馆等等,也包括成立一些文化发展基金,让一些企业捐赠等等。那么这个也是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当中的重要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责任,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由政府完全包起来。换句话说,如果说没有社会愿意参与的话,那么政府还要兜底的,这是供给体系。

6.保障体系

另外是保障体系,包括人、资金、技术等等,这个体系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体系不健全的话,公共服务提供也很难落实。其实这还不仅仅是在公共文化,在所有的民生领域都是这样的。现在在很多地方,仍然没有完全扭转,还是经济挂帅、GDP挂帅。现在在强调建服务型政府,要把服务作为我们政府的服务是最基本的责任,在强调这个,民间有句顺口溜,叫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经常是这种情况。大家知道文化重要,我相信各位老同志在以前的工作当中,包括在现在一些社会接触当中也能体会到文化太重要了,但是最后真正落实的时候就出问题了。

(四)目前现状

总体说来,在“十一五”时期,国家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投入很多钱,也做了很多事情。基本上现在我们这种硬件体系、设施体系都建立起来了。但是,当时我在给文化部的稿子里面就讲到了,总体的一个判断,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总体来说不高,四个不相适应:第一,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水平不适应。第二,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基层文化需求不适应。第三,与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强国不适应。第四,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不适应。那么这几个不适应,就是当时我对咱们国家现在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判断。后来有好几个也被采纳了,在六中全会的文件里面有体现。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根本的问题,放在第一位的,政绩观的问题。现在有很多基层政府,尤其是一些西部地区,包括一些基层地区、基层政府,缺乏正确的文化政绩观。就是我刚才讲的,文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在地方在领导干部任用上面、提拔上,文化基本上也是放在很轻的位置。你看哪个地方真正把文化跟什么计划生育、维稳,包括GDP,真正一样作为一票否决,没有一个地方把文化作为一票否决的。

政绩观是指挥棒,如果政绩观不解决的话,就是政府官员这种执政观念不解决的话也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到底执政为了什么?我们有时候太重视我们发展的手段,忽略的发展目标。包括GDP、经济发展都是手段,目标是什么?目标是让老百姓过的更好。但是我们太重视手段,就是要发展GDP,忽略了我们发展GDP为了什么?所以政绩观的问题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当然这个也不能怪我们的基层政府、领导干部,现在跟我们目前这种干部任用体制、干部考核机制是有关系的。我最近调研也发现,有的地方也开始重视了,比如说有的地方很明确的把文化的发展列入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所以也反映了一些地方开始重视这个了。

第二,文化投入机制不健全,经费不充足,运行保障不足。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现在我们的文化事业费占财政的比例大概就是0.5%、0.6%左右,平均下来估计就是0.3%、0.4%左右。跟教育是没法比的,教育现在占GDP的4%,那就相当于财政的20%。所以投入总的来说是不足的。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