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分地区、分类型、分阶段制定翻番规划。用规划来确定目标,规范行为,法定行事。做到整体、协调、联动、配套、有序,使翻番工作运行在科学的道路上。
突出重点,抓住重点。一方面,要重点抓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让这部分农民在收入翻番中起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重点抓困难户和低收入户的脱贫致富,这是收入翻番的重中之重···【详细】
俗话说“蛇打七寸”,凡事只有抓住关键,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以为,干部作风考核应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和声音。干部作风有没有真正得到转变,究竟谁说了算?答案是群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是否善听“草野”之音,是干部思想作风是否过硬的重要标志之一。干部作风怎么样,作为服务对象的人民群众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转作风,主体是干部,评判应该是人民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作风有哪些问题,工作有哪些不足,都看得一清二楚,干部有没有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心里最清楚···【详细】
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如网友的调侃:“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这不仅是规则意识淡薄的表现,也是社会从众心理的一种显现。什么是干部队伍中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原本有章可循的工作流程,会被各类有影响力的人物习惯性打乱;原本明令禁止的公款吃喝,会因领导干部的带头破坏而被群体效仿;原本遵纪守法的党员干部,会在不正之风面前选择随波逐流或同流合污。与诸如此类的行为相比,更为严重的是干部的心态。一些干部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觉得不正常、不便利的地步···【详细】
应该说,这些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在刚性的管理过程中注入了温情,增强了管理部门与市民的沟通。相对于以往简单粗暴的执法方式而言,它或许仍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城管与小贩常演不衰的“猫鼠游戏”,但至少,它可以保证不会让这样的游戏演变成流血的暴力剧。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样的柔性执法已成为各地城管部门的“共识”,各地都出台了严禁野蛮执法的规定,如北京规定不许强行暂扣物品,甘肃规定不许辱骂推搡执法对象。这些规定对约束城管暴力执法、改善城管形象应该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或许,凭借这股子“柔性”,我们可以期待城管变管理为服务、变暴力为温柔的···【详细】
“排污费”成为“人头费”,危害很大,其一,收取“排污费”的正当性缺失了。“排污费”的作用就是整治环境,变成了“人头费”就是挪用了;其二,对污染企业的惩罚削弱,让污染企业以为是自己“养活”了环保局,也就变得有恃无恐;其三,环保局的职责也变得尴尬了,究竟是保护环境还是要保护污染企业?当环境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多将矛头指向环保局局长,不过现在看来,在他们的背后或许就蕴藏着太多的无奈和辛酸···【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