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家观点】
先不论这些题是否“离谱”,不妨先做个假设:如果这些考试采用高考模拟题、月考题、会考题、押宝题,或者与之相差无几的那些“标准化”习题,您是不是觉得“正常”了许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也许说明您心中已早有定势:高校招生题目,就应该中规中矩,有标准答案,易评判分数。
其实,面对“神题”,我们何妨多一分理解,读懂这些题目背后的立意和用心?
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试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再照搬应试教育的“标准化考试”。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制度设计的初衷,即是“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如果用普通考题去考这些学生,这样的“自主招生考试”有何意义?这样的题目看似无厘头,却自有其道理,它考核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应对能力、表达能力等,靠死记硬背的老办法是没用的。正因为如此,此类试题也为国外大学所青睐。英国牛津大学也曾公开过一份由导师提出的面试题样本:“为什么人有两只眼?”“为什么很多动物身上有斑纹?”“诗是否应难懂?”甚至国内的企业面试时,也学会了这一套,南宁的一个求职者被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数出南宁的所有路灯?”
中国的考生和公众对这类试题不理解、不赞同,认为不着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与我们传统的考试不一样,最大的区别是“没有标准答案”。专家指出,“出题者只是用这样的题目考量求职者的一些能力。”中国的学生为什么对此类试题抓瞎?因为我们的教育多是灌输性教育,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
去年底,世界卫生组织(WHO)资深顾问、英国资深心理剧专家罗恩博士接受记者专访时说:“2006年至今,我来过中国三次,每次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中国人太乐于寻找标准答案,正确的神奇的万能的标准答案,找不到这个答案就很焦虑。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经历、探索、觉察、感受,世界上哪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其次,带有选拔性质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考察的是思考和认知问题的方式,它更多的体现为一种“思考的技艺”而非“实用的技能”。这种考试,更为注重学生的瞬间反应、临场发挥和自圆其说的思维素质,而非死记硬背、墨守定见甚至猜题押宝的本领,至于“答案”本身,倒在其次。
或许这样的考试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在学习阶段,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是存在标准答案的,但将来无论是研究自然和社会,都需要自己去寻求真理。而人生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决策,选择自己的道路。如果想在今后的人生中按照标准答案去做,结果就可能失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转载需注明:来源宣讲家www.71.cn)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