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孩子不上职校"说明啥

摘要:每日新报评论员 宋学敏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能享受父辈的荫庇,小学、中学都能轻松入读优质学校,大学阶段更不会选择社会评价低的职业学校。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大家谈起来都认为很重要,现实生活中又离不开,打心眼里却瞧不上。”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纪宝成,这位中国教育界富有个性、敢于直言的代表人物说起职业技术教育,又情不自禁地展现了以往“纪大炮”的本色。“现在几乎没有领导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纪宝成说,“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

纪宝成的这番言论引发强烈反响,而最初的报道者《中国青年报》迅即推出评论《“穷人的孩子上职校”后看得见的固化》指出,纪宝成的话虽然尖锐,但已经保留了很多,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不仅市委书记市长,官员的孩子几乎都不上职业院校,上职校的基本都是穷人的孩子。评论说,这不是愤青式的想象,而是有统计数据支撑的。据统计,近3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80%。

“领导干部的子女,能享受父辈的荫庇,小学、中学都能轻松入读优质学校,大学阶段更不会选择社会评价低的职业学校。”像这样的断语充斥着网络,但并非没有反驳。在《信息时报》刊发的一组评论中,一篇名为《不上职校不是身份的错》的评论说,很多人会因“领导子女”与“百姓孩子”这样严重被标签化的身份所触怒,认为这又是教育需要拼爹的一角。从教育不公的现象出发,这也是合理的解释。然而领导子女不读职校,并不全是身份的错。当前职业院校除了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外,几乎每年都有职业院校在招生上采取不正当手段,以及毕业实习生成为一些企业廉价劳动力的丑闻。而关于职业院校的丑闻,社会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在了学生的权益维护上,是不是遭遇招生欺诈,是不是在实习岗位上充当廉价劳动力,并没有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系统性的反思。

而在这一组评论中,有人就说连纪宝成自己,估计也不会让儿女或孙子孙女上职业学院。更理性的反思当然不纠缠于贴身份标签,也不是单单指出职校存在的乱象和丑闻,而是追问职校的现状是缘何铸成的。《北京青年报》评论《市长孩子不上职校背后的学历崇拜》说,当今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度崇拜,对低学历的歧视和排挤,导致一些学生因盲目追求学历,而作出了非理性选择。《工人日报》评论更进一步指出,繁复的道理,不过是几个现实的问题:一者,职校有提前招录、自主招生的胆识与底气吗?职业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不说与北大清华比,实力与档次上,又有几所职业院校能与省级重点高校抗衡媲美?二者,如果职业教育前景很好,那么,公务员招录为何对其红灯不止、户籍制度为何迟迟不愿对其拆除藩篱?至于在职业上升通道上,更是举步维艰。三者,在经费、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的倾斜又有多少?在诸多软硬条件的限制下,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差距有多大?

其实,这样的发问与纪宝成的主张是契合的。纪宝成说,当前,深化改革首先要表现在政策制度上,比如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与高等职业学校招生分类考试制度等;其次是加大对职教的投入,扩大优质职教资源,表明这类人才培养是重要的与高质量的;第三,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职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在社会上树立和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氛围。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