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复震灾创伤需要“持久温度”

平复震灾创伤需要“持久温度”

摘要:4月22日,来自四川乐山的19岁少年杜新健赶到地震灾区宝兴县,接回了自己在震灾中遇难母亲的遗体,这个幼时父母离异、尚未走出校门的男孩难以抑制丧母之痛,“情绪几近崩溃,几度嚎啕大哭”。社会给予灾区的爱心温度不能因此而逐渐冷却,一份持久的关爱,不仅能平复震灾的创伤,也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成熟、更加温暖。

4月22日,来自四川乐山的19岁少年杜新健赶到地震灾区宝兴县,接回了自己在震灾中遇难母亲的遗体,这个幼时父母离异、尚未走出校门的男孩难以抑制丧母之痛,“情绪几近崩溃,几度嚎啕大哭”。

这个不幸个案的细节,让更多人思考:大灾之中以及大灾过后,地震灾区的人们还需要什么?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从救灾抗灾的角度说,我们的社会从不缺少爱心和力量。每一次地震袭来,都有无数人立即行动,部队官兵、医护人员、救援队伍、志愿者们不顾危险,在废墟下抢救生命,在余震中救护伤者。社会各界或是捐资献血,或是祈福加油,一同守望相助。

但从灾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如何做到持久深入,仍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课题。汶川地震中,大批企业和个人表达了领养地震孤儿的愿望,可是灾后由于各种原因,真正领养成功的只占到一小部分。汶川地震半年之后,曾经一度出现了自杀高峰期,有不少人在抗震时顶着失去亲人之痛,勇敢顽强投入抗震,可是在震后由于难以平复的精神创伤,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4·20地震导致190多人不幸罹难,带来的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是长久一段时间内难以平复的内心创伤。灾难过去后更久远的日子里,他们更需要心理的支持、精神的抚慰,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容易被公众忽视的。

让地震受灾者走出心灵困境,不仅要靠一时热度,更要靠持久的温度,不仅需要用耐心和时间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良好的、健康完整的社会系统,也需要发挥NGO组织、志愿者的作用。随着时间的逝去,芦山震灾将会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但是,社会给予灾区的爱心温度不能因此而逐渐冷却,一份持久的关爱,不仅能平复震灾的创伤,也将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成熟、更加温暖。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