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个大题目,也是一个最有理论深度和高度的难题。我在这里谈一些个人的体会,谈一些当前研究中大家共同探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应该自尊、自信、自强的问题
我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我们那个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威信是最崇高的、政治课教员是受尊敬的。我们对事业、专业、职业充满自豪感。从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苏联解体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思想理论的多元,都在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与信仰危机伴随而行的是马克思主义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因而在这个领域中从事研究和教学的人,首先面临着对自己专业的理论自信、自强和职业的自尊问题。虽不普遍,但就我所知,在一部分人中情况还是很严重的。我认为,不管别人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看待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自己应该自尊、自信、自强。
应该懂得,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作为研究者,在这个领域中如果能取得某些成就,它的价值决不次于其它任何领域;作为高校教员,一个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的责任和贡献,决不逊于任何专业学科的教员。我们的教学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学科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专业知识可以影响人的就业,可在职业选择多样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一定人人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专业知识可以因职业选择不符而被搁置,甚至无用武之地;而我们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可以影响人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整体素质,甚至人生道路的选择。谁能回答我:这个工作不重要吗?对培养合格的德才兼备的学生,它比哪门纯专业课程不重要?只有目光短浅的人才会这样看。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没有任何一个学科比我们的专业更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科学技术包括军事力量,对保卫社会主义国家非常重要,是国之干城。可是再强大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保证社会主义不变颜色,也不能用军事力量强迫人从内心深处确立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认同,既要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优越性的充分发挥,也要靠思想、理论、信仰的教育。没有价值认同的社会制度,是不稳固的。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原子弹、没有航母,没有先进飞机。从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以后,苏联在意识形态和理论阵地被撕开了一个颠覆马克思主义的缺口。这个缺口没有及时堵住而是不断扩大,直到最后宣布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取缔共产党。通过苏联解体,在理论上我形成一个看法,要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发展和改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条件是理论和信仰的力量,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认同。
事实证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广大人民不能取得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价值认同,是非常危险的。懂得这一点,就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的职业和岗位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我们同时是在构筑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万里长城。
当然,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自尊、自信应该建立在我们自强的基础上。在这个领域中,无论是从事研究还是从事教学,要做出成绩来,要拿出成果来。我们上要顶天、下要立地。顶天,就是要认真学习、阅读、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果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重要经典著作都没有读,都不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也不甚了然,讲起来就没有理论深度,就不那么理直气壮;立地,接地气,对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就是接地气。时代化,接世界之气;民族化,接中国本土之气;大众化,接大众之气。马克思主义必须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立足实践,面对当代世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直面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既不读原著,又不研究现实问题,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怎样会有成效呢?只有自强,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了解,我们才有理论自觉的认知、理论自尊的资本、理论自信的底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