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2)

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2)

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性问题

有一些人瞧不起马克思主义研究,说研究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学术性,仿佛只有研究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研究海德格尔、胡塞尔才有学术性。这种观点是不对的。研究中西马各种哲学都会有各自的学术性问题。但马克思主义学术性不是单纯的学术性,它是与实践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

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不是玩弄概念,不是纯逻辑推演,而是来源于实践又能指导实践具有真理性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任何称得上是学术研究的工作,都必须具有双重特点。一是回答现实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伪问题。因此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确实的问题,而不是假问题。研究上帝是否存在,以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研究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之类,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信仰领域中的问题。它既不能证实,也不可能证伪。对信仰者它就是真的,对无神论者,它就是彻底的谎言。二是它必须能有助于正确指导实践活动,并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只有这种研究才能称得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也只有这种理论研究才具有学术性。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专门论述过什么是理论研究、什么是理论家的问题。他说“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军事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学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对于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者来说,如果既不能解释历史和现实问题,又无助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只求满足自己的思辨爱好、兴趣,建构这个体系,那个体系,貌似吓人、仿佛庞大的学术建筑,实际上是一淋雨就满是漏洞的纸房子。这种所谓学术性只能是吓唬外行的稻草人。

马克思主义最具有实践性和学术性。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参与实践活动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学术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终生都在从事学术研究。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自成为科学以来,它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毕生之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创造,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艰巨最困难的学术工作。他们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和手稿,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是一个严肃的学术研究工作,而且是最具实践性的学术研究工作。在人类思想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曾经改变和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改变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改变人类学术思想的理论思维方式。英国的学者特里·伊格尔顿说的对:“与政治家、科学家、军人和宗教人士不同,很少有思想家能真正改变历史进程,而《共产党宣言》作者恰恰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历史上从来未出现过建立在笛卡尔思想之上的政府,用柏拉图思想武装的游击队,或者以黑格尔的理论为指导的工会组织。马克思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历史的理解,这就是连马克思主义最激烈的批评者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就连反社会主义思想家路维希·冯·米塞斯也认为,社会主义是有史以来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改革运动;也是第一个不限于某个特定群体,而受到不分种族、国别、宗教和文明的所有人支持的思想潮流。”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一座高山,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在攀登马克思主义这座山。这座山有高峰,有险峰,但没有顶峰。马克思主义是永远发展着的学说。我始终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如对当代世界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文化危机、金融危机,到一些国家的贫困落后、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的建设,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当代有哪种学说能担当这个任务呢?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不是别的什么学说的中国化。对于那些反对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学者来说,马克思主义同样是一座高山,是挡住去路无法逾越更无法绕过的高山。可是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没有任何理论家,包括所谓伟大思想家能够达到推翻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日裔美国学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不仅为事实推翻,还因撞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理论这座大山而破产。

我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没有一种社会理论和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仍然具有解释世界和指导改变世界的理论能力,如若不服,请举出哪一种理论在当代具有马克思主义这样的理论力量?没有。说没有学术性完全是无知者的妄言或偏见。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不是停留在抽象思辨王国中的那样的学术性。追求非意识形态化的所谓纯“学术性”,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不相容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要避免抽象化、经院化、概念化

不要写那种貌似吓人,实则空洞无物的文章。一定要立足实践,因为问题存在于实践之中,问题产生的秘密存在于实践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于实践之中。没有问题,不回答问题的文章,肯定空洞无物。但要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必须要有理论素养。为此必须扩大知识面,尤其是要学点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重视历史,他们说自己比任何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大海。人类的全部创造,从物质到精神无不包含于历史之中。从思想史角度看,人类的种种思想和文化都积淀于历史之中。而我们哲学工作者可以从历史中,尤其是哲学史中总结和发掘哲学智慧。

我经常关注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哲学文章,从中青年学者的文章中确实学到不少东西。可当我看到学术界为某个概念式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十分热闹时,总是会涌起一种想法:何不求助于历史呢?历史自身会为概念注入具体内容。历史对脱离历史的抽象哲学概念具有天生的“敌对”性。任何没有可能得到历史证明的范畴和概念都是悬在思辨太空中的“死魂灵”。其实,关于公平正义,关于人性的争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缺陷,这就是停留在抽象概念和范畴内的争论,而没能跨出纯抽象的王国。只要把这些本来从历史实践中产生的概念放回历史和现实中去考察,问题就不难回答。全部人类历史证明了没有抽象的人性,人的社会特性会随着社会性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善恶观念也会发生变化。马克思说的“整个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的论断,完全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哲学家们、伦理学家们在寻找永恒的正义,永恒的公平。世界上并没有永恒不变的正义和公平,它们都具有历史性。在奴隶社会,连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思想家都认为使用奴隶是正义的。在他那著名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说,对自己的所有物,无所谓公正不公正。奴隶与尚不到年龄的孩子,正如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谁也不会有意来伤害自己,从而对他们不存在不公正的问题。奴隶是物,是排除在公平、正义之外的。我可以说,任何从历史发展中产生的概念,如果离开历史发展过程就是抽象的,只有返回历史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任何概念、定义,如果抽去它的历史内容,就必然是僵死的、空洞的,仿佛普遍适用,实则一无所用。黑格尔是最喜欢并善于运用概念的哲学家,可他又最强调概念不是抽象的普遍,而自身还包含着特殊东西的丰富性的普遍。黑格尔是概念哲学家,可又是最尊重历史的哲学家。

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给人以人类思想智慧,历史给人以人类实践经验。理论、现实、历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正确道路。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