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四川省各级政府紧急启动预案,有序有力组织抗震救灾;灾区居民积极自助自救,有个距离震中仅五公里的村子,依靠互帮互救创造了“零伤亡”的奇迹;民间组织、志愿者纷纷赶赴灾区,以多种形式投入救援。其间,社会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途中一度造成交通阻塞,招致了一些批评,这其实也是社会组织、志愿者经过汶川地震救援的锻炼,动员集结能力大为增强的表现;随后有关各方进行组织协调,政府、社会、个人的救灾资源得到妥善安排,在汶川地震中初步形成的救灾联动响应机制,在芦山地震中得到了进一步延展和完善。
芦山地震中受损的一些房屋系汶川地震后修建,有网友提出质疑,认为汶川地震重建项目存在质量问题,“8级抗震标准抵不住7级地震”。四川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根据400名专家对房屋受灾情况进行的普查评估,芦山地震受灾最严重的主要是居民的临建房,汶川灾后重建项目没有一个全部塌下来,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达到了标准,保住了人民的生命,应该说交上了合格的答卷。芦山地震,是对汶川灾后重建项目的一次检测,“汶川地震重建房屋无一全部倒塌”,不但澄清了网友的质疑,而且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汶川灾后重建的成就。只要我们借鉴、采用汶川灾后重建形成的一套有效做法和运行机制,芦山灾后重建一定也能交出合格的答卷。
十年前,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总结抗击非典斗争时指出,“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在非典中,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中,我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生命,许多人失去了经年的积累和舒适的生活,但是,通过抗击非典和几次抗震救灾,国家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建设,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灾难让我们失去的一切,一定要在国家、民族的这些进步中得到补偿。这样我们才对得起逝去的生命,才能以更大责任塑造新的生活,以更加饱满的勇气奋力前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