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铁娘子”——执掌英国的女人们(5)

帝国“铁娘子”——执掌英国的女人们(5)

在改变了中国国运的鸦片战争中,一个吊诡的史实是:发动了战争的维多利亚女王,其本人不仅讨厌鸦片,甚至讨厌烟草,她坚信这些只是麻醉剂,这种毫无必要、毫无愉悦的恶习,是令人恶心的放纵,代表着个人意志的薄弱。  

痛恨烟草、蔑视瘾君子的维多利亚,却成为全球鸦片贸易最为有力的保卫者。在她统治下,大英帝国不仅向中国大量出口鸦片,而且,为了拉动殖民地土耳其的经济,从那里向英国本土大量进口鸦片。  

鸦片成为女王的支柱产业,起先是因为其对印度的压榨实在过于残酷,而为了令印度保持可持续发展,对华鸦片贸易就成为首选。在英国人的主导下,中英贸易迅速形成了“中-英-印”三角贸易关系:中国向英国出口大量的茶叶和丝绸,却对英国产品毫无兴趣,中国获得巨额顺差;英国向印度倾销纺织品,获得巨额顺差;印度则向中国出口大量棉花和鸦片,冲抵中国在中英贸易中获得的顺差。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1854~1858年),英国在中英贸易中的逆差每年高达719万英镑,而印中贸易中仅仅鸦片一项的顺差就是637万英镑,相当于英国逆差总额的89%。印度一方面是英国的“肉牛”,为英国提供廉价原料、劳力和市场,另一方面,也成为英国的“奶牛”,吃下中国的草,挤出英国的奶。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的势力深深地渗透进了中国,维多利亚女王也逐渐成为大清国精英阶层人人皆知的“英吉利女主”。  

吊诡的是,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英关系进入了和谐阶段。在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自称是“耶稣二弟”的洪秀全,已经占据了近半个中国,似乎极有希望推翻“鞑靼人”(Tartar,英国朝野对满清政权的惯称)的统治。英国曾经面对艰难选择:究竟是继续扶持清王朝,还是转而支持耶稣的二弟?   

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及运动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主流还是炮舰政策。但中国内战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令英国在华最为重要的商业利益受到严重的影响,他们看清了清政府在稳定中国局势方面的关键作用,遂开始调整政策,转而扶持清政府,同时在中国的“改革”和“开放”过程中加紧渗透,力图将中国政权“英国化”。  

此时高喊扶持中国口号的,居然就是英国著名的鹰派、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决策者巴麦尊勋爵。1863年7月6日,英国议会就对华军援进行辩论,巴麦尊首相发表了长篇演说,鲜明地提出,维持中国稳定、推进中欧贸易符合英国的最大利益,英国的对华政策必须是“忠诚、坦率及友好的”;英国如果不能支持大清国的改革,那无异于自杀。据《泰晤士报》报道说,在巴麦尊演说结束时,激动的议员们起立并长时间欢呼。  

巴麦尊的意见,得到了“铁娘子”的支持。一个多月后,维多利亚女王批准阿思本舰队计划,英国枢密院随即正式发布敕令,批准这一行动。自此,2年前还在你死我活厮杀的中英两国,忽然变成了“同志加兄弟”。  

直到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实际上成为英国在远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为了遏制俄国南下,更为了英国的经济利益,英国的确在全力协助维持大清政府的生存和发展。中国的海关税收系统、海军系统等,迅速开始了“英国化”的进程,国力大有提升。大清国第一轮30年的改革开放,也是中英关系极为亲密的30年。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