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美国《芝加哥每日论坛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英国与中国》的文章,提倡中英协作。文章提出,中国统治着3亿多的庞大人口(英德当时的一些地理学家甚至估计当时中国人口在4.5亿~5亿),超过大英帝国(包括所有殖民地)的2.8亿人口,两国人口相加,就等于人类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中英两国无可争议地并列世界上最伟大的两大国家。 英国人给大清帝国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中国的海关、海军,都基本照搬英国的制度,而分布在上海、天津、汉口、广州、镇江、九江、厦门等地的英租界,更成为女王陛下展示强权、财富、管理能力的窗口,也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在维多利亚的64年统治中,虽然君主的权力远远不如伊丽莎白时代,但作为意志坚强的“铁娘子”,维多利亚女王在与历届英国政府打交道时,依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成为保持政策稳定、持续的重要力量。
如果说,上一任“铁娘子”伊丽莎白奠定了英国海上霸权的根基,那这一任“铁娘子”维多利亚,就是将这种霸权当作了“第一生产力”,用足用好,与工业革命相互呼应,终于将英国送上了世界头号强国的宝座。
“铁娘子”维多利亚之“铁”,绝不仅仅是坚船利炮,即便清朝时的中国人,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英国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成为中国着意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从军工生产到政治体制。美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帝国》一书说:“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统治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我们很难相信,自由资本主义的框架会在全球如此多的不同经济体内成功地建立起来。”而这种框架的核心,就是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这正是“铁娘子”之“铁”的根本。
铁娘子3.0:铁也会弯曲
“中国即便有很多弊端,它也不应该被孤立。中国太重要了,孤立无法解决问题。” 刚刚过世的撒切尔夫人,可称为英国历史上的“铁娘子3.0”。她的存在,对于比她小1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有如此优秀的治国人才,英国的荣光得以多保持了几年,但也夺去了原本或许可以投射到女王身上的光芒。
当还是反对党领袖的撒切尔夫人,被苏联人称为“铁娘子”的时候,英国其实已经没做老大很久了。正是撒切尔夫人在冷战中的“铁”的表现,以及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不惜奔袭万里,与阿根廷在南半球大打出手的“马岛战争”,让英国人依稀看到了伊丽莎白时代和维多利亚时代的再现。
对于中国而言,有关撒切尔夫人“铁”的一面,至少有一些内容是在以讹传讹中被附会了。传播得最为广泛的,是说撒切尔夫人曾经表示: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然而,遍查资料,撒切尔似乎并没有这样说过。最为接近的,是2000年她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做了一场题为《成就领袖、时不我待》的演讲,认为“中国不会成为一个可以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至少在它卸下沉重的社会主义负担之前。不过,它依然是一个怀着潜在敌意的地区性大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