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应对地震重在“防”“保”二字

摘要:抗击自然灾害已成为新西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防御地震方面已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

新西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国,平均每年可记录到的地震有两万多次,有明显震感的则有200多次。1855年和1942年,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先后遭遇两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摧毁了大量建筑物。面对这个现实状况,抗击自然灾害已成为新西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在防御地震方面已摸索出一套实用的经验和做法。

防御+教育: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曾经发生的惨痛教训促使新西兰政府非常重视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统一、综合管理,专门设立政府民防部,负责地震、洪水、火山、滑坡、土壤流失、海啸、风暴等灾害防御工作,以便于统一指挥和协调。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

新西兰国家民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与损失,其中包括灾害减轻、准备、应对及恢复等四个环节。“减轻”包括国土利用规划、保险和建筑物抗震规范;“准备”包括减灾计划、警报系统和培训;“应对”包括救援、疏散、救济灾民;“恢复”包括清理、设计与重建等。2011年2月11日,新西兰南岛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185人遇难,市区大量建筑损毁。地震发生后,新西兰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启动议会大厦地下一层的国家民防总指挥部。

同时,加强防震教育、提高民众防震意识也是新西兰国家民防部的一大重点任务。民防部印制出防御各种具体灾害的宣传品,内容包括灾害的识别、性质、预防、抵御以及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等,所有公民人手一套。

(图片:2012年9月26日,在新西兰惠灵顿机场,旅客参与地震演习。)

应急手册详细给出了地震前中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例如,地震发生前,应该设计一个家庭应急方案,其中包括约定发生地震后,去何处躲避以及失散后的碰面地点;地震发生时,如果在室内并且来不及转移,应该立即躲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如一张结实的桌子下面,并且抓住桌腿,或靠近室内墙壁、避免停留在柜子或悬空物体附近等;地震发生后,一般会有余震发生,尽可能帮助周围的人。

记者从一名12岁新西兰男孩口中得知,其所在学校会不定期举行防震演习,学生人手一本地震应急逃生手册。他还能随口背出几条,令记者印象深刻。

此外,位于首都惠灵顿的国家博物馆里设有一间“地震屋”,模拟地震晃动,人们可以在里面体验地震,从而帮助消除对地震的恐慌和陌生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