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现实渐行渐远?

网络与现实渐行渐远?

摘要:针对网络舆论的“刻薄”表现,媒体界引出一次热烈的讨论,即网络舆论能否呈现真实的民意。生活原本就是五味杂陈,“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社会带来的观感也并非只是硬币的两面。

雅安地震发生后,红会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个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因为郭美美事件而备受争议。灾难再次降临,红会在此期间的角色扮演,以及它所受到的舆论反馈,必将反映其形象和公信力现状。其中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地震发生后,有关红会的不实传闻不胫而走,似乎正中舆论下怀,甫一出现即成为舆论焦点,而其领导人在灾区的表现,尽管乍一看来是出于修复红会形象,却也难免受到舆论误读。

从网络舆论的表现看,人们尚未从郭美美事件带来的愤懑情绪中走出来,这种情绪经过时间的洗刷,可能有所缓解,但时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民间对红会的转型的诉求仍然强烈。此次雅安地震在开放募捐渠道方面有所进步,然而各地也爆出“索捐”的消息,正是这种伤害慈善的行为层出不穷,导致对这样一种观点的认同,即红会所收到的巨额善款,并不能作为民间认同的依据。

红会利用网络在内的渠道,努力修复自身形象,这不是坏事。但当事与愿违,网民仍然固执己见时,一种常见的判断便浮出水面,有人说,网络对红会的批评存在人为操纵的迹象,而鉴于灾区民众对红会的认同,它的动员能力仍然足够强大,有媒体人也认为网络的批评有无理取闹的成分,红会没必要一一回应。

针对网络舆论的“刻薄”表现,媒体界引出一次热烈的讨论,即网络舆论能否呈现真实的民意。在经历网络反腐的旗开得胜,以及网络问政的如日中天后,网络的无序围观,微博的动员能力等,让很多人对网络寄予厚望,“围观改变中国”也为很多人认同。今天,随着网络所展现的对负面信息的偏好,尤其是鉴于网络舆论在批评过程中的顽固表现,一种“理性”的观点随即出炉,即认为网络舆论误读了中国,已经失去了观察、解读中国社会的参考价值。

生活原本就是五味杂陈,“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社会带来的观感也并非只是硬币的两面。早先针对网络散发的焦虑即有人提到,观察中国社会不能只是盯着网络,批评者所依据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然而,即便如此,复杂多元的中国社会,其网络舆论的表现却迥异于他国,当网络人口基数急剧增长,当常规沟通渠道仍然不尽如人意,一根网线所承载的不仅是简单的信息流通功能,民众藉此表达意见,对公共事务表现出空前的热情,网络成为当下中国最便捷、高效的代议平台。它对民意的反映只会越来越精准,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趋势。

若依据菜市场的平静,简单批评网络的热闹非理性,并继而引申发挥,认为网络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这种逻辑只会加害于一个艰难进步中的社会,舍弃了网络,就等于舍弃了一种希望,就等于沉没了那些“不该沉没的声音”。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