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查“郭美美事件”意义有多大
时隔两年,郭美美事件仍让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难以重建信任。中国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永24日表示,将于5月中下旬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芦山地震救援中,尽管中国红会做了大量工作,但并未得到社会认可。很多公众仍然将郭美美事件作为红会贪污腐败、挪用款物的代名词。这对救灾、救助、救护等工作的展开非常不利。”王永说,郭美美和红会到底有无关系,既不能只听网友的一面之词,也不能由红会说了算。社监委要重新进行彻底调查。
中国红十字会陷入质疑、调查和反驳漩涡的日子,从地震后第一天,就不断“重演”。从一条募捐微博被“滚”了十几万次,到“考察门”等风波,质疑与传言让红会压力山大。尽管“收取台湾红会500万元‘买路钱’”、“救灾物资超20小时没下发”“购救灾药品多要发票”等多数传闻被证实是谣言,但也从侧面证明公众对红会的不信任。《京华时报》评论说,这种窘境,让人想起著名的“塔西佗陷阱”。一个机构,当其遭受信任危机时,即便说真话、做好事,也难免被误解、被批评。红会之困,或者说其公信力流失的巨大伤口,与郭美美事件息息相关。红会副会长赵白鸽就坦言:可能部分网友还留在事件阴影中。不管是疑虑还是反思,面对郭美美事件留下的严重后遗症,重启调查,拨开迷雾,达成新的慈善共识,客观上为修复公信力带来了契机。
但正如近年来多数红会新闻一样,红会社监委拟重查郭美美案,也陷入了“叫座不叫好”的尴尬。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1000条网民意见显示,尽管关注者众,但仅有27.8%的网民对此表示赞赏,逾七成(72.2%)网民持不认同态度。而如《青年时报》等一些媒体则直接叩问重查“郭美美事件”意义为何?评论说,这种调查有意义吗?说没有,显得武断;只能说很小。是,重启调查的组织方是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听起来貌似第三方会更加客观中立。但问题是,他们没有执法资格,又不专业,怎么能够深入调查呢?我可以表示不乐观吗?事实上,红十字会完全没有必要钻到郭美美事件的怀里。郭美美没那么大劲儿,扛不起红十字会。重新调查郭美美事件,不过是女人祸水逻辑。
更多的媒体没有陷入情绪化的泥淖,而是探讨查什么、怎么才能“达成共识”,仍需消除疑虑。《新京报》评论说,近日红会遭遇的一些质疑,红会监督委员会也及时进行了针对性调查,起到一定释疑作用。但问题在于,对“郭美美事件”,2011年7月,监察部、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已经给出过调查结果——“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商红会(商业系统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这次的调查,还能调查什么?其实,“郭美美事件”之所以让公众念念不忘,根源还在于,这一事件暴露了红会的深层次问题——封闭运行、信息公开严重滞后,加之体制、机制不顺等,众多红会“内部人”、地方分支机构肆意透支公益事业声誉。几乎每一次“质疑”、“辟谣”的过程,都会导致一次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不过是这一连串危机中的标志性事件罢了。
而对于重查郭美美案的难度以及红会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便是中国红会社会监督委员会新闻发言人王永也不讳言。王永自承难度很大,但也得做。如果这个账算不清楚的话,红会的信誉是很难恢复的。调查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结果也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这才是调查的真正意义。红会目前所遭受的质疑,首先有红会本身的问题,在行政体制下面的管理效率、公开透明程度都有待提升,这是大家对红会质疑的主要原因。郭美美事件本身也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全社会对红会的不信任。社会公众对红会的不信任,是对目前官办慈善机制的不信任。而对于重启调查是否就能重获公众信任,王永称,这一点还有待观察。调查郭美美事件,就可能重塑红会的信任度;如果不调查,就绝无可能重塑红会的信任度。也就是说,调查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调查一定是失败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