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泛漫化及其民生取向(2)

文化泛漫化及其民生取向(2)

与之相关,“文化泛漫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产品”的泛漫。文化产品,就其主导方面而言是精神产品,既是镌刻文化生产者精神印记,又是满足文化接受者精神需求的产品。而当下的许多文化产品,一方面是强化着物质形态,特别是那些能交换出货币价值的物质形态。因此,工艺品、书画作品特别是所谓“大师”的作品受到追捧。另一方面是凸现出娱乐精神,如“二人转”表演屡屡告诉观众是来“开心”不是来“开会”。因此,文化产品精神品格的追求显得与货币价值的追求格格不入。就其文化精神而言,这类文化产品的“优质优价”已成为一种不可企及的愿景。如果说,“文化行为”的泛漫还有助于我们的文化建设关注“民生”;那“文化产品”的泛漫则在貌似对“民生”取向的迎合中放弃了“灵魂工程”的担当。

“文化泛漫化”为什么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景观?有许多文化学者从不同角度去加以阐述。或谓之鉴于“文化大革命”的痛楚反省,人们不希望看到“文化”与“意识形态”过于亲密的接触;或谓之遭遇“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书斋里摆不平书桌且文化人也耐不住清贫。“精神食粮”固然重要,但“衣食足而知荣辱”却是最最真切的先贤遗训,只是人们对“衣食足”的欲求从“衣食”延展到似乎永难“知足”的其他物质需求。在某些“物质”成了“硬道理”的人生追求中,惧“钱紧”而不惧“文盲”,“知足常乐”也成了“天方夜谭”;某些物欲化、躁动化、粗鄙化、冷漠化的人际关系如果还需要什么“文化”的话,大概无关于性情陶冶、格调培育和境界提升,“文化泛漫化”成为文化景观是因为有其追捧的消费群体。

那么,“文化泛漫化”对这个时代的文化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这种文化景观令许多有追求、有担当、有建树的文化人忧虑并焦灼,他们觉得泛漫化的文化代替不了严谨、认真的文化创造,觉得文化人对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负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我倒倾向于视泛漫化的文化为文化多样化的一个有机构成,也倾向于视其为文化转型期的一个必要过渡。这种文化,在文化人看来可能不那么“文化”,但它可能深度关切“民生”,是大众需求文化的一个“进阶”,也是文化需求大众的一条路径。的确,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要用它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还要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全面繁荣。我们当然要关注人心不“古”、民生唯“实”这一现实。

应当思考如何应对“文化泛漫化”的时代景观。既然是文化多样化的一个有机构成和文化转型期的必要过渡,应对“文化泛漫化”就要树立积极的、长期的、持续的进行文化建设的理念。首先,我们还是应当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放在文化建设的首位。作为基本文化权益,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往往是民生需求的一个重要补充,不必因其相关民生需求而低估其精神追求。其次,我们应当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不应视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为“文化泛漫化”,要引导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第三,我们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建设要做到“问心无愧”,就要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在这里,核心是“无愧于人民”,是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要把相关“民生取向”的文化建设建成真正的“灵魂工程”,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