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文章各部分的有机组织方式。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这从理论上道出文章结构的作用,在于按照逻辑关系整理全篇素材,使之条理化,从而将文字捏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现场短新闻是新闻报道的“微型武器”。正因其篇幅短小(通常在1000字以内),所以结构安排显得格外重要。就好比书法创作,在同样尺寸的宣纸上,只写一个字比写100个字在章法布局方面要更费思量。
分析10篇佳作,文章结构多姿多彩。比如《美军入侵一周后的巴拿马街景》采取“倒金字塔”结构,起笔就点出核心——“美军重兵入侵巴拿马,时满一周。记者驱车首都街头,只见战痕遍地,满目疮痍……”
这样的安排符合一般新闻写作规律,满足了读者“欲知其新”的新闻阅读偏好。
《铁肩担国防》采用时间顺序式结构。12个自然段中,有7段一开头就是体现时间的短语。记者见闻以时间顺序排列,有条不紊,清楚明白,好像在请读者观看一个视觉日记式的DV短片。
《这段历史我作证》以新闻主人公——阿沛·阿旺晋美参观档案馆走过的路线,即空间顺序为结构。他在每件展品前发表的议论构成了文章的主干,读来好像身临其境。
《战士永远是和平的使者》采取的是记者视线转换的结构。从友谊关城楼,到旁边的边贸市场,再到部队哨所,读者随着记者的目光扫瞄中越边境,将和平到来之后的景象看了个遍。
其余几篇采用“复合式结构”。《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交替“掌管”文字,读者思绪在时空中自由穿梭,清晰掌握大英帝国停止对香港殖民统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采用的是时间与记者视角“并行”的结构,读者仿佛跟随采访者在塞外大漠亲历了新闻事件全过程。
无论哪种结构,这些名篇文气贯通,能让读者一口气读到尾。其秘诀全在“逻辑”二字。《文心雕龙》中强调文章结构的核心是“博而能一”,无论材料多么丰富,写作始终不离开那根逻辑主线,即古人说的“意”。明代哲学家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以意为帅,是我国传统记叙方式的精髓。统一而明确的逻辑主线,或明或暗地掌控全篇,将散落的明珠穿成项链。
谋划现场短新闻作品,如果牢牢掌握住“博而能一,以意为帅”的结构秘诀,那就如同一位高明的将军,能够不拘一格地调动手中的文字之兵。
惜字如金 声情并重
现场短新闻的“金元宝”特质的第3条是“色泽诱人”,强调的是作品的精美。精美精美,精巧才美。除了选题的精确之美,结构的逻辑之美,现场短新闻最引人的还是文字的声情之美。
在报纸新闻写作中,文字是永远的王道。现场短新闻篇幅受限,文字不仅要交代新闻要素,还要描绘背景,点染气氛。不具有相当的文字功力,很难驾驭全篇。
据统计,在10篇新闻佳作中,主要文字表达方式是叙述、描写、引用和议论,其中叙述占所有文字量的约52%。在每篇报道中,交代新闻要素和背景,展现新闻事实,采用的主要是简洁的叙述。作者惜墨如金,能用1个字决不用两个。《华阳礁上补给忙》描绘惊心动魄的海上补给场面。“起航前,记者在值班记录牌上看到,华阳礁守礁官兵已经3个月没有吃到新鲜蔬菜了。”只这一句话,就很有现场感地叙述出新闻背景,展现了环境的艰苦,还暗示了此行的重要意义,可谓一箭三雕,文字之俭省几乎到了极致。这样的精彩叙述,在各篇中俯拾皆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